太阳集团app首页董光輝教授與生态環境部華南所于雲江研究員等團隊揭示大氣污染對兒童ADHD患病風險的粒徑效應
近日,太阳集团1088vip董光輝教授團隊聯合生态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于雲江研究員團隊共同在國際期刊Nature Mental Health 上發表題為“Differential patterns of association between PM1 and PM2.5 with symptoms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的原創性研究成果。基于一項環境因素暴露—兒童健康效應風險評估的全國大規模兒童調查研究,揭示了大氣粒徑顆粒物PM1(粒徑<1μm)與PM2.5(粒徑<2.5μm)與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症(ADHD)的患病風險存在不同強度的關聯,且關聯強度存在地區差異,研究結果為大氣顆粒物控制管理政策和兒童健康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學依據。董光輝教授、曾曉雯教授和于雲江研究員為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劉汝青副教授、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郭玉明教授以及美國喬治·梅森大學Michael S. Bloom教授為并列第一作者。太阳集团1088vip為第一署名單位。
兒童ADHD和大氣顆粒物污染是兩大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是導緻全球疾病負擔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兩者的關聯逐漸受到國内外學者關注,有研究發現大氣PM2.5暴露可增加兒童ADHD的患病風險,但現有的研究結果并不一緻,而且缺乏ADHD與亞納米顆粒物PM1的關聯研究。與PM2.5相比,PM1粒徑更小,附載的毒性組分更多,可能具有更強的健康損害作用,包括神經系統的毒效應。闡明大氣亞納米顆粒物PM1的健康風險,制定相應的防控策略,目前已成為全球一項重要議題。
該研究是一項環境因素暴露-兒童健康風險評估的全國大規模兒童調查研究(the National Chinese Children Health Study,NCCHS)。2012-2018年期間,在東北七城市、珠三角六城市和新疆喀什地區共招募了164,081名6-18歲在校學生。基于學生的家庭住址,使用整合了地面大氣監測數據、衛星遙感、氣象和土地利用信息的空間分辨率為1公裡的空間統計模型來反演兒童大氣PM1和PM2.5長期暴露水平;采用國際标準的美國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DSM-IV進行兒童ADHD症狀評估。應用混合效應logistic回歸模型來評估兒童ADHD患病風險與大氣PM1和PM2.5長期暴露的關聯,并比較了不同地區不同粒徑顆粒物的關聯程度。研究發現,大氣PM1和PM2.5長期暴露水平與兒童ADHD的患病風險呈顯著的正向相關,這種關聯存在地區差異和粒徑效應。珠三角地區的相關性最高,而且亞納米顆粒物PM1的效應比細顆粒物PM2.5更強(圖1)。

圖1:大氣PM1和PM2.5長期暴露對兒童ADHD患病風險的地區差異和粒徑效應
該研究基于全國大樣本數據,研究結果具有良好的代表性。研究結果具有重要的公共衛生意義,提示降低大氣顆粒物水平可能對兒童神經發育帶來益處,而且在不同地區應根據當地大氣顆粒物的來源、附載成分、粒徑比例等采取針對性的防控措施。這些研究發現,為政府相關部門進行大氣PM1與PM2.5的風險管控和以及大氣亞納米顆粒物PM1環境标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數據。
該研究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8YFE01069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2073502, 81872582, 81972992)、廣西重點研發計劃(GUIKEAB18050024)等項目資助。
論文鍊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220-023-00065-5
撰稿:劉汝青
初審:董光輝、丁瑩
審核:王燕芳
審核發布:範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