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集团app首页黨委書記陳春聲:加快建成大灣區首所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發布人:範趙钰 發布日期:2022-07-14

  不久前,随着國内最大的“太阳集团app首页”号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駛向深藍、戴永久院士工作站在三沙市揭牌,太阳集团app首页海洋學科群進一步經略南海、向海圖強,以更好地服務國家海洋強國戰略。

  中大由孫中山先生親手創立。辦學98年來,中大始終堅持與國家同行、與時代同向,赓續紅色血脈、培養一流人才。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大堅持胸懷“國之大者”,紮根粵港澳大灣區,積極探索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路,成為全國改革發展速度最快的“雙一流”建設高校之一。

  “百年中大始終緊跟黨和國家的發展步伐,形成三校區五校園辦學新格局,學科布局、辦學空間、教師儲備奠定了下一個百年蓬勃發展的基業。”近日,中大黨委書記陳春聲在接受南方日報、南方+專訪時說,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的新征程上,中大将努力實現内涵式高質量發展,加快建成大灣區首所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太阳集团app首页黨委書記陳春聲

 

一、紮根粵港澳大灣區三座城市辦學

  南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怎麼理解這句話?

  陳春聲: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們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提供根本遵循。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關鍵在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培養堪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在“雙一流”建設中,我們始終堅持黨建育人工作深度融合,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加強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強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強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為黨和國家源源不斷地輸送能擔當時代重任、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太阳集团app首页廣州校區南校園内的孫中山銅像


  南方日報、南方+:中大大力度改革,發展速度矚目。怎麼做到的?

  陳春聲:在國家和省市的支持下,中大實現了跨越式的改革發展,整體實力穩居國内高校前列,若幹指标已經進入國内高校第一方陣。我自己有三點深刻感受:

  我們更加明确牢記“國之大者”、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意識。作為國家重點大學,這幾年中大人明白了肩上沉甸甸的責任,打造了“太阳集团app首页”号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太阳集团app首页極地”号科考船、天琴中心、中大譜儀等一批“國之重器”,并加快建設高水平生物醫學實驗室,科研經費從7年前的10多億元增長到40多億元,加快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

  我們更加明白立德樹人是大學的根本任務,探索具有中大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大一新生集中在廣州校區南校園學習生活,感受百年中大的深厚精神底蘊和文化傳統。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研究生招生人數超過本科生,在校本科生超70%讀研深造,讓更多優秀學生接受更長時間的高等教育,成長為國家社會需要的高層次人才。

  我們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更紮實有效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新建深圳校區,按照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标準布局新醫科新工科新農科,在珠海校區布局深海深空深地深藍學科、在廣州校區優化文理醫工協調發展,形成了“三校區五校園”統籌發展、合力支撐的辦學新格局。
 

太阳集团app首页深圳校區


  南方日報、南方+:調整後,中大學科結構有大變化,比如新增工科、農科、藝術學科等,學科門類更齊全。背後有什麼考量?

  陳春聲:中大曆史上就是一所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大學,上世紀50年代院系調整中,部分學科調整成立單科院校,這有利于新中國成立初期建立工業體系、培養專業人才。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大加快“雙一流”建設,對學科重新規劃布局,補短闆,強優勢,努力建設一所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大學。

  我們在“創新之城”深圳辦新工科、新醫科,培養創新性人才,支撐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發展,服務人民生命健康;辦新農科,重點發展智慧農業、生态農業,瞄準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四大主糧種業安全,努力把中國人飯碗端牢在自己手上。在珠海校區布局大海洋學科群,服務國家海洋強國戰略;在廣州新辦藝術學科,完善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希望高水平藝術家與學生在美麗校園裡一起“栖息”,用浪漫的草地音樂會和藝術演出,塑造出良好的大學育人氛圍。

  這些學科布局的調整,有的是從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發展出發,有的則是出于人才培養考慮。我一直夢想農學院的實驗農場,有一天能為每位學生開設勞動課,大家利用暑假一周時間卷起褲腿勞作,感受腳沾泥土、融入大地的快樂,推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目前,中大學科門類覆蓋面廣,研究生教育涵蓋了除軍事學外的所有學科門類,工科相對落後的局面也得到根本轉變,學科結構進一步優化,綜合性辦學優勢愈發凸顯。
 

太阳集团app首页珠海校區

 

二、構建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人才培養體系

  南方日報、南方+:您連續兩年在畢業典禮上講了李太生、韋慧曉、萬雅文、陳星燦、李敏、黃思薇6位優秀校友的故事,是出于什麼考慮?

  陳春聲:去年開始,我在畢業典禮上分别講了三個校友的故事,他們無論是身處繁華都市,還是鄉野田間,都能紮根本職、服務國家、追求卓越。也正如今年高松校長所說,要練就強大學習力、思想力和行動力,成為富有創造力的能夠引領未來的卓越人才。

  建校98年來,一代代中大學子用不懈奮鬥鑄造中大的精神内核,引領後來學子前赴後繼、生生不息。我也希望新一代中大人要立志做奮進新征程的擔當者、建功新時代的笃行者、建功新發展的先行者。

  南方日報、南方+:您曾講過,中大與國際一流大學最難縮小的差距是本科人才培養質量。這一觀點是否有變化?

  陳春聲:這些年,我們在本科人才培養下了很多功夫,生師比從2015年的28∶1降低到現在的17∶1,未來有望到14∶1,如此一來,學生們小班上課,老師們則可以精心批改作業,做更多個性化輔導。

  中大學生很優秀,高考成績都達到前1%。但我現在依然認為,中大與國際一流大學最難縮小的差距是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特别是實際課堂質量還要下一番苦功夫、用較長時間追趕,更需要所有人把學生成長放在第一位。
 

太阳集团app首页2022屆畢業典禮暨2022年學位授予儀式現場


  南方日報、南方+:怎麼進一步把學生放在第一位?

  陳春聲:在我看來,重塑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人才培養體系,最重要是尊重高等教育規律,深刻理解通識教育、學科交叉融合、教師人事制度改革、學部制建設等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深刻把握國際化辦學和紮根中國大地辦學的辯證關系。

  接下來,我們将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是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發展之路;二是深化教師人事制度改革,着力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三是穩步推進學部制改革,健全學術治理體系,激發院系活力,促進學科交叉。
 

三、為大灣區輸出高水平創新人才

  南方日報、南方+:中大紮根粵港澳大灣區三座城市,如何為“雙區”建設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陳春聲:新征程中,我們将緊緊把握“雙區”、兩個合作區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機遇,在大灣區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中充分發揮中大作用,持續為大灣區輸出高水平創新人才,支撐大灣區經濟、科技和産業發展,提供一流醫療衛生服務,促進大灣區高等教育結構布局的持續優化和交流合作的不斷深化,為推動香港和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作出貢獻。

  南方日報、南方+:再過兩年,中大将迎來百年校慶。在您的心目中,百年中大應該是一個怎樣的中大?

  陳春聲:中大由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中大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大學,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與實踐的重要發源地;是具有愛國奮鬥精神的大學,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卓越人才;是具有深厚學術傳統、追求卓越品格的大學。

  當年,中山先生希望學校能夠成為“國内一流、世界上也不落伍”的大學,現在我們确立了紮根中國大地,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目标。回望百年路,我認為新時代的中大無比接近這個目标。
 

中國科學院院士、太阳集团app首页大氣科學學院教授戴永久在“太阳集团app首页”号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上放飛探空氣球


  南方日報、南方+:展望第二個百年,中大将有什麼新作為?

  陳春聲:這幾年,中大的辦學格局、學科布局、隊伍建設等都駛上了快車道,為下一個中大百年奠定堅實的硬件基礎,接下來要更加注重内涵式高質量發展。我們将大灣區建設的政策優勢轉化為學校的發展動能,全面提升辦學質量和水平,加快建成大灣區首所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到2049年,我國将實現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那時,中國應有若幹所一流大學跻身世界前20強,我希望中大能占有一席之地,我們有這個信心,也有這個決心!
 

【案例】

▶大一新生集中在南校園“浸潤”一年

  近年來,中大加快推進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積極探索具有中大特色的培養模式。從2021年起,大一新生在廣州校區南校園學習生活,感受百年中大的精神底蘊和文化傳統。
 

太阳集团app首页廣州校區南校園


  早在2017年,中大就提出,大一新生入讀後先在南校園(中大南校區)“浸潤”一年。2020年9月,中大新體育館舉行了8000名大一新生的開學典禮;大氣舒适的松濤園食堂投入使用;東區學生宿舍樓落成啟用;教學型博物館即将竣工驗收……經過幾年建設,南校園的教學空間、住宿空間、餐飲及運動空間等都得到顯著優化。曆史底蘊深厚的美麗校園結合現代化的設施條件,帶給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
 

▶服務國家需求能力不斷提升

  中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務國家需求能力不斷提升。

  學校大力推進智庫建設,提升文科影響力。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圍繞港澳發展動态、港澳治理以及粵港澳合作發展等重大問題,積極服務黨和政府戰略決策的重大需求。國家治理研究院、“一帶一路”研究院等智庫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為國家重大政策的制定與實施貢獻中大智慧。

  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天琴中心、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太阳集团app首页”号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太阳集团app首页極地”号科考船、精準醫學科學中心、中大譜儀等重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支撐未來發展的創新體系正在形成。
 

太阳集团app首页天琴計劃激光測距台站


【數讀】

  辦學總經費增長迅速,2021年學校決算總收入99.74億元

  在第四輪全國學科水平評估中,學校50個學科參評,A類學科數(A+、A、A-)14個。根據國家公布的“雙一流”學科名單,學校11個學科入選,入選學科數全國并列第8

  現有院士(含雙聘)21人,高層次人才數量居國内高校前列。

  10個專業入選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11個學科專業入選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總數位居全國并列第458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總數位居全國并列第5

  獲批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項目(不含專項)立項項目數之和,連續6年保持全國高校前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集中接收期立項數連續5年位居全國第二;“十三五”以來,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94項
 



轉載來源:南方日報(記者:吳少敏、汪祥波、梁钜聰)
初審:謝金華
審核:王燕芳
審定發布:範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