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風采 | 為廣州“摘星”,中大公衛人在堅守
4月22日上午的廣州市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白雲區三個中風險區域降為低風險,除封控、管控區外,白雲區中學階段學校有序恢複線下教學,全市小學有序恢複線下教學,幼兒園幼兒正常入園。
就在全市市民歡呼“摘星”,學生家長們慶祝複課、終于可以把孩子送回學校的時候,有一群人仍然在堅守,他們最希望的,就是能盡快抱抱家裡的孩子。
當天下午,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來到集結了近1000人的廣州市白雲區流調作業中心(下簡稱“流調中心”),記錄下一群仍在堅守的“摘星”人的故事。

這其中有不少我院畢業的優秀校友,本文提到的校友有:
❖2015級MPH陳思宇,廣州市疾控中心學校衛生部副主任醫師,市疾控新冠防控專班第一流調大隊隊員;
❖2012級衛生檢驗與檢疫碩士袁俊,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2012級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專業博士景欽隆,本次疫情流行病學調查現場處置組組長;
❖2009級MPH李能就,白雲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治科副科長;
❖2008屆預防醫學專業畢業生陸劍雲,白雲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人。
今年三月至四月,為支援廣州抗疫,我院先後派出四批志願者110人次。他們前往廣州各地的疾控中心參與流調和信息分析,在抗疫中展現我院公衛學子的家國情懷。

1、拉響警報:一名小學生病例揭開疫情處置序幕
“家長們都在慶祝可以複課,把孩子‘丢回’給老師,可能也就我們這群人想盡快回家抱抱孩子。”4月22日上午,當許多市民們都在朋友圈裡慶祝“摘星”成功、學校複課時,陳思宇在流調中心的工位上發出了這樣一條朋友圈。
陳思宇是廣州市疾控中心學校衛生部副主任醫師,同時也是市疾控新冠防控專班第一流調大隊隊員。4月8日淩晨,廣州一名小學生的核酸檢測結果異常,拉響了全廣州的警報、揭開了本次疫情處置的序幕,截至4月22日上午8時,本次疫情累計報告新冠病毒感染者266例。後來的深入流調發現,這名小學生實際上已經是本次疫情的第四代病例。
當天晚上8時多,剛加完班回到家的陳思宇接到了通知:由于白雲區重點人群中發現多例初篩陽性病例,當晚市疾控全員要集結到流調中心,加入該次疫情流調工作。
“看到我開始收拾行李,小朋友很失落,他知道媽媽可能沒那麼快能回來了。”陳思宇回憶道,因為自己所在的第一流調大隊上個月輪值,遇上了幾場本土疫情,自己有時晚上都要在單位值班,本來說好清明假期好好陪陪孩子,但清明期間廣州陸續發生來穗貨車司機疫情,自己沒能兌現承諾,現在一走又是半個月,“剛進來的時候太忙了,每天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去和孩子聯系,直到這幾天每天晚上可以微信和他視頻幾分鐘。小朋友也知道我忙。”

2、7×24追問:病毒從哪裡來?病毒會到哪裡去?
疫情就是命令,4月8日當晚,市、區疾控精銳就迅速集結在設置于白雲區一家酒店内的流調中心。那天之後,千平米會議廳每天24小時燈火通明,接近千人全部在流調中心内工作、備勤,連續作戰、晝夜不息。
為了跑赢奧密克戎變異株,本次疫情處置采取“一病例一專案、一重點場所一專班”機制。現場流調組分為56個小組,對每一起病例“包幹”:從接到初篩陽性報告開始接手,直到該病例的密接、次密接、重點場所完成甄别、管控到位,才能結案。從接到任務起, “封、調、篩、隔” 同步推進,務求在流調黃金24小時内完成密接次密甄别追蹤、重點場所管控、重點人員排查等處置。
核酸陽性檢出前4天,病例已經具有感染性;要解答“病毒會去哪裡”、也就是“病例可能傳染給誰”的問題,這4天内的軌迹被認為是阻斷病毒傳播的核心信息,需要快速掌握。
“每接到一個初篩陽性,都要立馬打電話,核實身份信息、所在地點,詢問最近4天到過哪裡、見過誰,目的就是盡快列出重點場所一覽表,甄别密接。”市流調隊第27組流調隊員黃坤告訴記者。
發病前14天的軌迹,則很可能包含着“病毒從哪裡來”、也就是“病例從哪裡感染”的答案。這就需要流調人員出動開展面對面流調,耐心解釋、引導、啟發,幫助市民通過手機支付記錄、朋友圈、聊天記錄等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發現有新增重點場所,也要馬不停蹄繼續前往,以圈定重點人群、及時賦碼“兜住”風險。

流調過程中,有線索中斷的苦惱、電話号碼被“拉黑”的心焦,也有獲得市民積極配合、局面豁然開朗的欣喜。現場流調收集信息和數據的同時,後方信息組也在進行緊張的彙總、梳理。他們要第一時間将密接者信息入庫、記錄台賬。在電話流調隊員确認密接、次密接的身份、所在位置并告知其留在原地等待後,社區“三人小組”會上門采取健康管理措施,或安排轉運至集中隔離場所。
“目前,流調工作都是夜以繼日地開展,小部分市民朋友接到流調電話的時候已經很晚了,這個時候請市民朋友一定耐心地接聽電話并回答問題。”在4月17日的廣州市疫情新聞發布會上,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袁俊對廣大市民表示。
實際上,由于核酸篩查大多在白天進行,結果出來時往往已是晚上,疫情處置不能隔夜,連夜工作已經是流調人員的常态了。“熬了多少個通宵?數不清了。試過連續5天晚上都沒睡覺,隻能白天稍微打個盹。”黃坤說。
白雲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人陸劍雲介紹,在病例增長速度較快的那幾天,有的一個流調小組手頭的病例還沒處置完,又接到下一個任務,有的隊員可能要連續工作48小時甚至更長,“我們提出要求讓他們強制休息,但他們說,‘如果我現在去休息幾小時,導緻手上這批密接名單沒有及時派發、管控好,有可能會引起新的病例,那我們整個流調可能就前功盡棄了’。”

3、疾控雙職工:或并肩作戰,或各守一城
和新冠肺炎疫情交手兩年多,熬夜對流調人員其實已是家常便飯,但這次疫情形勢嚴峻複雜,疫情期間學校停課,許多年輕流調人員的孩子都需要看顧;分級分類防控措施的實施,也使不少流調人員的住址被劃入了封控、管控區内。
工作、生活兩頭都面臨難題,雙重身份如何兼顧?許多人把孩子托付給老人、鄰裡,毅然入駐流調中心,舍小家、為大家,全身心投入疫情處置工作。
白雲區疾控中心傳染病防制科科長程曉甯和妻子是單位的“雙職工”,近半月來都在中心不同小組裡并肩作戰,家中兩個孩子由雙方老人輪流照顧,“我們倆都是公衛專業畢業的,做的就是這一行。現在家門口有疫情了,我們更加有責任要去‘迎戰’,無論多困難都要克服。”
陸劍雲和妻子也是疾控“雙職工”。自4月初處置來穗貨車司機疫情以來,他已有大半個月沒有回家,妻子是市疾控中心的專家,近期也被外派到其他城市執行支援任務,兩人大班的兒子隻能交給家中的老人帶。“前幾天我終于鼓起勇氣,和兒子視頻了一下。兒子倒沒什麼情緒,但看到他那一刻,我自己先忍不住流眼淚了。太想他了。”夫妻倆隻能通過微信互相給對方打氣,“我們說我們要‘各守一座城’”。

4、抽絲剝繭:200多塊“拼圖”逐漸拼上主幹
流調人員的工作任務不但是要控制已有疫情傳播,找出病例間是否存在關聯、是否還暗藏着一些支鍊沒有發現,同樣是他們的重要任務之一。本次疫情迄今為止的200多個感染者,就像是200多塊拼圖,流調人員需要研究這些“拼圖”能不能拼在一起、如何拼在一起。有些拼圖,在剛剛出現的時候就已是連片出現,比如工作場所聚集、家庭内部聚集病例,傳播關聯性顯而易見;有的病例,一開始隻是零散單獨的一塊。
本次疫情流行病學調查現場處置組組長景欽隆介紹,對于一些重點場所、重點傳播案例,由分析研判小組負責攻堅,通過人工、大數據、實驗室基因測序綜合分析研判。“除了對個案本身進行研判之外,對于所有個案之間的關聯,特别是時間、空間關聯,重點場所關聯,進行逐一識别,以切斷關鍵的傳播鍊條。”
前後聯動、抽絲剝繭,200多塊“拼圖”逐漸一塊一塊都拼上了主幹,疫情傳播鍊條逐漸明晰。根據廣州市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本次疫情共分為10個傳播分支,所有感染者感染病毒基因測序高度同源,均為同一傳播鍊條,且傳播指數逐步降低,4月16日起,本次疫情已經連續多日無社會面的新增感染者。

5、“摘星”之後:繼續梳理病例隔離前軌迹 查缺補漏
“我上午在忙都沒發現,中午吃飯時刷了刷朋友圈,才看見大家都在歡呼‘摘星’了。”盡管反應“慢了一拍”,廣州市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部的王雯也明顯感覺最近一兩天流調中心内氣氛的變化:“大家的心情都比之前輕松了,開始有隊員可以從工作中抽身出來,在流調中心内合影留念。”
4月22日下午,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在流調中心采訪時,敲擊鍵盤聲、三三兩兩讨論案例聲仍然此起彼伏。“今天是十分之令人開心的日子,體現了疾控人的10多天來辛勤勞動的成果、疾控的能力和工作成效。”白雲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治科副科長李能就說,“我現在個人最希望的就是能好好睡一大覺、休息一天,再繼續投入接下來的工作。”
“廣州‘摘星’了,我們很欣慰,作為疾控人我們守護了廣州、白雲人民的健康。雖然這次疫情沒有社會面新增病例了,我們現場很多隊員還是在工作,繼續梳理病例在隔離管控之前的活動軌迹、查缺補漏。”陸劍雲表示。
“還不能離開(流調中心)。”4月22日傍晚,陳思宇在朋友圈回複關心她什麼時候能“回家抱抱孩子”的朋友們。她的這個小小的心願,還要再堅持幾天才能實現。
轉載來源:廣州日報(記者:伍仞、莊小龍,編輯:李鳳荷)
初審:代衛紅
審核:王燕芳
審定發布:範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