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毒理學
衛生毒理學
--國家級二級學科重點學科
衛生毒理學是在1976年創建的勞動衛生學與職業病學科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由著名的毒理學家張橋教授和周炯亮教授于1995年共同創立。該學科分别在1995年和1998年被批準為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點;是國内最早被衛生部和農業部認可的具有新化學物質和農藥安全評價資質的檢測單位;1996年獲準建立廣東省“五個一科教興醫工程”衛生毒理學重點實驗室;2007年衛生毒理學科被評為廣東省重點學科,同年被評為國家重點二級學科;2014年獲準建立廣州市環境污染與健康風險評價重點實驗室。
衛生毒理學學科的發展有賴于一批學術造詣高、德才兼備、享譽國内外的知名教授的不懈努力。已故的毒理學家張橋教授曾擔任中國環境誘變劑學會主任委員,是廣東省環境誘變劑學會的第一任理事長,主編了衛生部規劃教材《衛生毒理學基礎》,他是中國引進毒理學經典實驗Ames試驗的第一人。已故周炯亮教授曾兼任中國毒理學會副理事長、亞洲毒理學會副主席、廣東預防醫學會副會長等,曾主持“七五”攻關等重大課題,主編《化學物質毒性全書》、《現代勞動衛生學》、《涉外工業職業安全衛生指南》等專著。莊志雄教授曾兼任中國毒理學會理事長、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委員、廣東省衛生毒理學會主任委員等職務,主審教材《毒理學基礎》,主編《靶器官毒理學》、《現代毒理學》等專著。陳成章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環境衛生學和免疫毒理學專家,曾任中國毒理學會常務理事、免疫毒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名譽主任委員,曾擔任《環境與健康》等雜志的編委。董勝璋教授長期從事镉、鉛等重金屬對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毒性的研究,是《分子毒理學基礎》、《環境衛生學》等教材及《毒理學辭典》的編委。楊杏芬教授現任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國毒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毒理學會食品毒理專業委員會常委。鄭履康教授曾擔任中國毒理學會遺傳毒理專業委員會委員,是《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第四版編委,獲得多項廣東省科技進步獎。許發茂教授曾任太阳集团1088vip副院長和中山醫科大學黨委書記,為太阳集团1088vip的管理和學科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這些教授為學科的建設和人才的培養付出了辛勞和汗水,他們兢兢業業、踏踏實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以及以身作則、教書育人的品格,影響了幾代教師,鼓舞大家不斷進取,永攀高峰。
目前學科有在職教授6名,副教授5名,講師5名,其中博士生導師3名,碩士生導師8名。學科近十年來引進多名人才,包括陳雯教授、何雲教授、董光輝教授。學科帶頭人陳雯教授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是《毒理學基礎》教材副主編、《Toxicology Research》雜志編委,兼任中國毒理學會副秘書長/生化與分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學科目前擁有一批學術思想敏捷、基礎紮實的中青年學術骨幹,已經形成了一支具有較高素質、充滿活力的學術團隊,具備很大的發展潛能。1998年以來,共培養博士生60名,碩士生300餘名。為國家和地方的經濟建設輸送了高水平高素質的人才。
經過多年的發展,學科逐步形成了4個穩定并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1)遺傳毒理學:開展了人體細胞轉化模型的建立及其在化學物緻癌活性檢測中的應用研究,探讨化學緻癌物誘導細胞轉化機制;此外率先開展有關毒作用和緻癌作用表觀遺傳調控方面的研究,提出化學緻癌過程是由遺傳損傷和表觀遺傳變異共同調控的觀點,為化學緻癌機制研究拓展了新的思路。
(2)分子毒理學:利用本地區的人群資源,分析了環境污染物代謝酶基因以及DNA修複酶基因單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布頻率;建立了人群中環境-緻癌相關基因啟動子區基因多态性及其單體型功能分析的研究平台;并通過标簽SNPs的篩查來研究單體型集合定位與疾病的關系,為腫瘤高危人群的篩查和預防提供了理論依據。
(3)生化毒理學:結合化學物誘導的低劑量興奮性效應,應用毒理蛋白質組學等研究手段,開展了污染物暴露和毒效應生物标志物的篩查研究,并探讨外源化學物誘導的低劑量興奮性效應的應答基因及其功能關系,進而把篩選出來的作用靶點在細胞和整體動物水平進行驗證,為進一步開展人群流行病學研究打下了基礎。
(4)環境毒理學:以環境中低劑量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為代表性污染物,研究環境污染物導緻健康損害的毒作用機理,在職業暴露和兒童鉛中毒的防控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同時以高危人群為研究對象,開展生物标志物在預測健康風險中的應用研究,為毒物安全性評價和衛生标準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
近五年來,學科在相關研究領域取得豐碩成果,共主持課題60多項,其中包括973科技計劃子課題3項,863科技攻關重點項目2項,國家“十一五”科技攻關課題1項,國家“十五”攻關專項課題(分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8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項。在國内外雜志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在SCI收錄文章70餘篇。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我們将繼續努力,構建一支團結、進取、開拓、創新的團隊,把學科的發展推向一個新的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