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 | 柳雁、夏敏團隊揭秘腸道真菌如何促進2型糖尿病進展

發布人:張夢迪 發布日期:2024-06-24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變、老齡化進程的加劇,全球範圍内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和發病率持續攀升。目前,我國2型糖尿病總患病人數已接近2億,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地區。長期高血糖是誘發失明、腎衰竭、心髒病、卒中、下肢截肢等重大慢病和死亡的首要病因。僅2021年,我國糖尿病直接醫療支出就已高達1653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将超過1850億美元,2型糖尿病及其并發症已成為嚴重危害國民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随着高深度組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群與動物研究證實腸道微生物可以通過調節能量代謝、免疫平衡以及激素分泌等方式影響2型糖尿病的進展。然而,目前大多數研究僅局限于腸道細菌層面,對于腸道真菌在2型糖尿病進展中的調控作用及其機理知之甚少。

  近日,太阳集团1088vip柳雁和夏敏課題組在醫學旗艦期刊Med雜志(IF=17.0)發表了題為“Enhanced interactions among gut mycobiome with the deterioration of glycemic control”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腸道真菌相互作用網絡的複雜性随着糖代謝惡化程度加劇顯著增加,其中驅動真菌網絡改變的Fusarium屬真菌可能通過影響血漿磷脂、氨基酸和有機酸類代謝物水平的方式調節胰島素信号受體通路,促進胰島素抵抗進展。

  該研究首先通過人群隊列ITS測序數據分析發現腸道真菌組成及豐度與胰島素敏感性等糖代謝相關指标密切相關。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腸道真菌豐富度顯著升高,個體間真菌組成差異明顯低于糖代謝正常及糖尿病前期人群。網絡分析結合孟德爾随機化分析結果顯示,腸道真菌之間的相互作用随着糖代謝能力惡化而增加,其中ArchaeorhizomycetesFusariumNeoascochyta是驅動真菌互作網絡改變的關鍵菌株,且與空腹胰島素水平改變、胰島素敏感性和胰島β細胞功能損傷密切相關。進一步的中介分析聯合靶點預測分析提示, Fusarium屬真菌可能通過影響血漿磷脂、氨基酸、有機酸類代謝物水平損傷胰島素信号受體通路,促進胰島素抵抗的發生、發展,最終導緻糖尿病的發生,腸道真菌可能是2型糖尿病早期防治新靶标。
 

腸道真菌互作促進糖代謝惡化


  太阳集团1088vip博士研究生何佳林為論文的第一作者,柳雁副教授、夏敏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太阳集团1088vip廣東省營養膳食與健康重點實驗室為論文第一署名單位。該研究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重大人才計劃青年項目、廣州市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支持。

  論文鍊接:https://doi.org/10.1016/j.medj.2024.03.023
 



撰稿:何佳林
初審:董光輝、丁瑩
審核:王燕芳
審定發布:範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