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Medicine | 中大團隊在Nature Medicine雜志報道孕期高溫暴露引發早産風險的關鍵機制
早産及其并發症是導緻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全球疾病負擔的圍産難題。孕産婦由于生理狀況的改變而對外界環境非常敏感,極易受到高溫天氣的影響。既往研究大多是建立高溫暴露與早産風險的關聯,尚缺乏有關高溫導緻早産的影響路徑及作用機制方面認識。孕期高溫暴露可能通過妊娠期疾病、炎症反應、感染等多種病理生理機制導緻早産的發生風險。尤其是,孕早期的熱暴露會對胎盤血管生成和螺旋動脈重構産生不利作用,從而影響妊娠期高血壓的發生發展,而母體血壓異常又與不良妊娠結局顯著相關。但由于早産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确,且在大規模人群研究中難以進行個體水平暴露測量和評估,以及孕期規律産前檢查數據不易獲取等問題,目前科學界尚未闡明孕期高溫暴露引發早産風險的關鍵作用機制。
該研究首先發現孕婦妊娠1-20周的熱暴露與不同臨床類型早産的發生存在顯著關聯,其中對于治療性早産的危險效應更大。高溫暴露還會增加産婦高血壓的風險,且危險效應随着妊娠的進程總體呈上升趨勢。而對于血壓軌迹的分析發現,與收縮壓穩定的孕婦相比,妊娠1-20周的熱暴露會導緻妊娠中晚期收縮壓軌迹快速上升的風險增加。此外。母體孕期的血壓異常可能會導緻不良妊娠結局,但其在高溫暴露引發早産風險的過程中起到多大作用尚不可知。該研究進一步開展了中介效應分析,以揭示孕期高溫暴露是否通過産婦高血壓影響了不同類型的早産風險。結果發現,妊娠1-20周暴露于不同強度阈值的高溫時,産婦高血壓介導了23%~34%的治療性早産發生風險(圖1)。

該研究基于覆蓋多個氣候區的大規模人群出生隊列,結合精細的環境暴露和胎齡評估方法,利用多次血壓數據及中介效應分析,探究了産婦高血壓作為高溫暴露影響早産發生的關鍵機制和中間路徑。研究結果為今後将高溫天氣作為早産和孕期保健的環境危險因素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對未來制定适應氣候變化的早産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政策價值。此外,研究不僅為理解孕期高溫暴露引發早産發生的機制路徑奠定了基礎,更為今後開展氣候變化健康效應的機理研究提供了創新的分析框架。
相關成果以“Heat exposure induced risks of preterm birth mediated by maternal hypertension”為題發表在Nature Medicine上。太阳集团1088vip博士研究生王麗雲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狄江麗研究員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黃存瑞教授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趙薇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太阳集团1088vip為論文第一署名單位。上述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深圳市醫療衛生三名工程項目的支持。
論文鍊接: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4-03002-w
撰稿:王麗雲
初審:董光輝、丁瑩
審核:王燕芳
審定發布:範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