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學改革創新 推進一流課程建設
太阳集团1088vip省級及校級一流本科課程介紹
近年來,學院認真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将一流本科課程建設作為提升本科教學質量和發展水平的核心要素,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一流本科課程。學院加大數字教學資源建設投入,打造國家級虛拟教研室和線上課程及虛拟仿真實驗教學課程群,充分利用“互聯網+虛拟仿真”等教學技術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推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和小班化教學,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創新;持續推動國際化課程體系建設,鼓勵有出國訪學經曆的教師講授雙語或全英文課程,建設一批全英線上課程。
通過多年的課程建設,學院目前已擁有省級及以上一流課程11門。《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線下課程、《流行病學》線上線下混合課程、《衛生毒理學》線下課程和《兒少衛生學》線上課程獲學校推薦申報第三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省級及以上一流課程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
一、課程基本信息
1.課程名稱:營養與食品衛生學
2.課程負責人:夏敏
3.課程團隊成員:楊麗麗、王冬亮、朱惠蓮、李丹
4.一流課程建設情況:2022年太阳集团app首页線下一流本科課程
二、課程負責人教學情況
夏敏,教授、博導,長期從事心血管代謝綜合征發病機制及其營養防治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于大規模前瞻性人群隊列,采用多組學檢測、生物信息學分析、傳統流行病學調查等手段篩選心血管代謝綜合征營養代謝标志物;結合轉基因動物和原代細胞模型探索新型代謝标志物在心血管代謝疾病早期進展中的作用機制;通過人群随機對照幹預實驗促進基礎研究向臨床和社區的轉化應用。課題組現已建立了11萬人華南區域自然人群慢性病前瞻性隊列,廣東心血管病隊列,研究成果以通訊作者發表于Circul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Diabetes Care、Hepatology等心血管和内分泌領域國際權威期刊。近年來,以通訊和/或共同通訊在心血管和内分泌領域國際權威期刊Circul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Diabetes Care等發表SCI論文40餘篇。
三、課程簡介及課程特色
1.課程簡介
(1)課程内容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是預防醫學本科生的核心課程。教學内容包括基礎營養、食物營養、人群營養、公共營養、臨床營養、食品污染、食物中毒、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與法律法規等。該課程深入淺出地闡明食物與健康的關系,構建食物“營養-安全-健康”三維一體的課程體系,使學生不僅掌握營養和食品衛生學基本理論,同時能夠将知識學以緻用,預防疾病促進健康。
(2)建設基礎
我院營養學系在膳食、營養與健康研究領域形成了3個穩定的具有優勢和特色的研究方向:營養膳食防治代謝性疾病作用及其機制研究、防治慢病的膳食模式研究以及食物有害物質對健康的危害效應及風險評估。2007年被批準為廣東省重點學科,2009年獲得廣東省膳食營養與健康重點實驗室稱号。營養學系圍繞膳食營養與健康廣東省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在相關的研究領域取得豐碩成果,獲得的标志性研究項目。本學科相關的研究成果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一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以及中國營養學會營養科技成果二等獎。參與了《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中的宏量營養素、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以及植物化學物的修訂工作。
2.課程特色和影響力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在2007年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課程網站已有豐富的教學、科研、實踐經驗,重點章節的課件,精選課程授課視頻等教學資源。《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在以下幾方面匠心獨運:一、思政引領教學。教學内容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為工作思路,嚴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培養可堪大任的新時代高層次應用型公共衛生人才;二、遵循戰略導向。面向國家“健康中國,營養先行”的戰略需求,除了營養缺乏病,重點講授營養不良導緻的肥胖、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主要危害國民健康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三、突出科研創新。強化科研育人功能,落實科研反哺教學,及時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包括2022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和營養與健康的未來發展趨勢轉化為教學内容,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能力。四、理論聯系實踐。既體現專業性,又兼顧科普性,既闡述結論,又強調方法,深入淺出,條理清楚,層層剖析,環環相扣,用思維的邏輯力量吸引生的注意力,培育學生營養膳食與健康的新認知、新思路、新思考。五、受衆面廣。既可作為醫學生,特别是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也可為農業高等院校食品科學、農産品加工、烹調學及旅遊學等相關專業學生使用,還可作為從事以上專業的醫、教、研人員的教輔課程,以及醫學和營養零基礎的普通大衆參考使用。
Medical Statistics
一、課程基本信息
1.課程名稱:Medical Statistics
2.課程負責人:顧菁
3.課程團隊成員:張晉昕、陳雯、郝元濤、曾芳芳、朱淑明、吳少敏、方積乾、郝春、李菁華、賴穎斯、廖婧、張王劍、杜志成
4.一流課程建設情況:2021年廣東省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
5.信息技術支持情況:
(1)《醫學統計學》慕課, 開課平台為“中國大學 MOOC”, 國家一流課程,課程網址: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sysu-20016;或者手機安裝“中國大學 MOOC” APP,搜索“醫學統計學(太阳集团app首页)”即可進入學習。本課程已開課12個學期。

(2)《Medical Statistics》英文慕課,開課平台為“愛課程國際平台”,網址:http://www.icourse163.org/en/mooc/course/SYSU-1461844163;或者手機安裝“中國大學 MOOC” APP,搜索“Medical Statistics”即可進入學習。本課程于 2021 年 2 月第一次上線,已開課2個學期。

(3)“醫學統計學”微信公衆号(微信号:yxjtx2015),提供基于手機的統計軟件可視化教學視頻資源。

(4)“統計咨詢”微信公衆号(微信号:StatCons),通過科普介紹前沿的統計方法,并答疑解惑。

二、課程團隊教學情況
《Medical Statistics》課程團隊長期緻力于醫學統計學的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教育教學成果突出。主講教師包括兩名國家級教學名師方積乾教授和郝元濤教授,廣東省一流本科課程負責人張晉昕副教授和顧菁教授,多次在各級教學比賽獲獎的陳雯教授以及多名優秀的青年骨幹教師。教師隊伍科研成果豐碩,并将科學精神和素養不斷内化為教學思想,結合到教學實踐中。


課程負責人顧菁教授從事本科及研究生的一線教學工作14年,是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的主講教師,省級一流本科課程《Medical Statistics》的負責人。近5年承擔教學研究課題5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3篇,是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的主要完成人。獲“中國信息學會醫學統計教育專業委員會全英授課比賽一等獎”等個人教學榮譽多項。

三、課程簡介及課程特色
1.課程建設基礎
太阳集团app首页《醫學統計學》已有46年曆史,是高等醫學院校各專業、各層次學生的專業必修課。教學團隊針對不同階段面臨的教學問題積極研讨,率先開拓《醫學統計學》“統計實驗教學”、“統計案例教學”、“全英教學”和“網絡教學”等模式,獲得教改項目33項,發表教研論文67篇。為教育部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是國内首個建設了中、英《醫學統計學》慕課的團隊。太阳集团app首页《醫學統計學》于2008年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2013年獲評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2017年獲評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022年獲批成為教育部首批虛拟教研室。

《Medical Statistics》全英課程所依托的中文在線開放課程《醫學統計學》為中國大學MOOC平台課程,于2014年建設,為國家一流線上課程;所依托英文在線開放課程《Medical Statistics》為愛課程國際平台課程,于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通過教育部在線教學英文版國際平台建設項目建設,也是我國第一門面向全球的《Medical Statistics》英文慕課。
2.課程特色
(1)針對如何做好全英文教學,課程團隊提出“全英授課三小技” (單詞領讀、鼓勵強記;口語化、簡單句;生動實例、形象比喻)、 “中英文結果表達” 等教學方法,組織全國同行召開全英授課研讨會,編寫教材,開展網上示範教學。2005和2014年,主編并出版英文教材《Medical Statistics and Computer Experiments》第 1 和 2 版;2018 年,主編并出版英文教材《Medical Statistics》;2021年主編并出版英文教材《Statistical Methods for Biomedical Research》。課程于2013年被評為教育部來華留學生英語授課品牌課程。


(2)課程積極探索全英教學資源的網絡共享,2010年建設國家雙語示範課程,2013年被評為教育部來華留學生英語授課品牌課程,2014年上線的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包括了全英文版理論課。2020 年新冠疫情期間,教學團隊積極響應國家号召,《Medical Statistics》建設成為教育部推出的在線教學國際平台課程。
(3)課程積極拓展在線教育和科普, 基于課程受衆對網絡自媒體教學的需求,課程團隊于 2014 年創辦“醫學統計學”微信公衆号,開展基于手機的統計軟件可視化教學, 活躍用戶 3.5 萬人;于 2015 年創辦“統計咨詢”微信公衆号, 科普前沿的統計方法,并答疑解惑,活躍用戶 2 萬人。
(4)積極推動線上資源有效融入線下教學, 依托本團隊豐富的線上教學資源,積極探索“線上慕課學習+線下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并結合“超星學習通” 等APP,選用合适的章節開展“翻轉課堂”:學生提前線上自學,學生分組進行講授,小組案例讨論+教師點評,課堂搶答等,積極推進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的建設。

流行病學
一、課程基本信息
1.課程名稱:流行病學
2.課程負責人:盧次勇
3.課程團隊成員:張彩霞、林華亮、陳裕明、徐琳、劉躍偉、肖蘇妹、張定梅、郭雅偉、郭藍、張子龍、王瓊、楊音、徐仲之、王嬌
4.一流課程建設情況:
2022年太阳集团app首页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
2023年全國高校混合式教學設計創新大賽設計之星;
2023年全國高校混合式教學設計創新大賽三等獎


二、課程簡介及課程特色
1.課程簡介
(1)課程内容
太阳集团app首页“流行病學”課程是一門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課程團隊基于BOPPPS智慧模式(引入Bridge-in、目标Objective、前測Pre-assessment、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後測Post-assessment和總結Summary)進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構建情境、交互、體驗、反思為一體的深度學習場景,形成學生全方位參與和及時反饋交流的閉環教學模式。
在理論學習上,線上以MOOC課程為主,設置有随堂測驗、單元讨論以及課程考試;線下增加小組互動讨論課比例,由教授親自主導,為學生答疑解惑。
在實踐學習上,線上以虛拟仿真為主,使學生熟悉流行病學實踐操作;線下通過文獻評閱、研究設計和問卷設計等教學,來深入理解流行病學的理論和方法在實際研究中的應用。
(2)建設發展曆程
太阳集团app首页“流行病學”課程最早于1984年開設,是一門面向預防醫學專業開設的必修課程。團隊于2008年單獨為臨床醫學等專業開設課程。另外,建設了中國大學MOOC課程和國家級虛拟仿真一流課程,以此作為支撐,經過學科全體人員30多年的不懈努力,“流行病學”已發展成為中英雙語、線上線下混合的品牌課程。

教學團隊現有專任教師15人,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0名,均獲得博士學位。此外有研究員、副研究員和博士後多名,已形成結構合理的教學科研梯隊。團隊成員主編、主審以及參編近30部國家級規劃教材、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規劃教材等。團隊成員還具有較高的科研水平,在Lancet子刊、JAMA子刊等國際期刊發表SCI論文500餘篇,團隊所開展的流行病學研究處于國内領先地位,并将科研成果應用于教學中,充分利用科研資源提高學生科研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課程特色和影響力
(1)一體化教學:基于BOPPPS模型的混合教學模式
課程抓住課前、課中及課後3個關鍵環節,應用BOPPPS模型,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教學,線上以MOOC課程和虛拟仿真為主要教學平台,線下通過多樣化實踐,來延展教學的空間維度,活化教學資源。
特别是在多樣化實踐中:采用案例法,把割裂的學科知識融入複雜多變的案例化教學中。通過沉浸式情境教學,如深度參與“廣州市新冠病毒肺炎流調現場”等方式,培養學生靈活應用理論知識的能力。



(2)多元化考核:“多位一體”的評價機制
基于“精準”教學設計,團隊将線上自主學習和課堂表現等要素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多位一體”的考核評價機制,實施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量化打分與主觀評價等相結合的考核方法,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課程思政系統化模塊化:把握教學主渠道
團隊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學全過程,通過近幾個學期的教學試講,編寫出《流行病學課程思政案例集》,目前已出版,可供全國同行參考學習,培養更多德才兼備,具有家國情懷的公衛人。

衛生毒理學
一、課程基本信息
1.課程名稱:衛生毒理學
2.課程負責人:王慶
3.課程團隊成員:韋豔宏、李道傳、邢秀梅、陳雯、何雲、陳麗萍、肖勇梅、劉汝青、鐘霞麗
4.一流課程建設情況:2021年廣東省線下一流本科課程
二、課程簡介及課程特色
1.課程簡介
(1)課程内容
衛生毒理學是一門研究外源因素(化學、物理、生物因素)對生物系統的有害作用的應用學科。在研究外源因素對生物體的毒性反應、發生頻率和毒性作用機制的基礎上,通過定性和定量評價,預測其對人體和生态環境的危害,為确定安全限值和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2)建設基礎
驗證型教學期:1986年-1999年
中山醫科大學成立衛生學系時開始設置《衛生毒理學》課程,主要以介紹理論概念知識為主,并嘗試開展一些實驗室檢測技能的學習。在課程授課教師莊志雄教授、楊杏芬教授、陳雯教授等人的帶領下,本科生早期接觸實驗室科研,為本學科人才培養打下基礎,學科快速發展并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的成果。
成長型教學期:2000年-2016年
課程團隊擁有國家“傑青”,國家“青拔”、廣東省“傑青”等優秀人才,注重教學和科研相融合,嘗試将科研前沿知識融入教材和課堂,7次參與全國高等醫學院校預防醫學統一規劃教材《毒理學基礎》編寫,不斷對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良好的教學效果反哺學科科研的發展,2007年衛生毒理學獲得國家重點二級學科。2014年和2016年獲批成立廣州市“環境污染與健康風險評價”重點實驗室和廣東省“環境與健康風險評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學和科研平台條件居國内同行先進水平。
綜合型教學期:2017年-至今
依托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國家重點二級學科,團隊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教學改革和教學資源建設,打造了包括虛拟仿真課程、全英教學課程、在線課精品程等符合“新醫科”要求的多元化課程類型,通過智慧化的混合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實驗動手能力。
2.課程特色和影響力
(1)數字化、智慧化的教學資源
本課程在傳統的課堂講授基礎上,本團隊錄制了小鼠經口急性毒性實驗、大鼠緻畸胎試驗、微核試驗等實驗教學視頻,指導學生的實驗技能訓練;建設《毒理學之曆史案例分析》在線開放課程,基于AI算法的化學與急性毒性分級與分級預測虛拟仿真實驗系統,充分利用數字化、信息化手段打造全鍊條的衛生毒理學資源庫,推動學生開展自主學習。


(2)一體化的混合教學模式
本課程堅持“基礎與前沿并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理念,抓住課前、課中和課後3個環節,采用BOPPPS教學模型理念,适當采用翻轉課堂、案例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等授課方法,将深奧的毒理學知識與曆史、生活中的相關案例有機結合,通過案例分析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實現一體化教學。

(3)“知識點+社會熱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出版了全國首部《衛生毒理學課程思政案例集》,有機融入思政元素。結合公共衛生學科專業特色,關注毒理學相關社會熱點問題達到德育與智育相結合的目的,在同類課程中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2022年《衛生毒理學》被認定為廣東省線下一流本科課程。

兒少衛生學
一、課程基本信息
1.課程名稱:兒少衛生學
2.課程負責人:陳亞軍
3.課程團隊成員:靜進、李秀紅、金宇、朱豔娜、蔡莉、劉建安、王慶雄
4.一流課程建設情況:2014年被評為廣東省精品資源共享課
二、課程負責人教學情況
陳亞軍,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太阳集团app首页“百人計劃”引進人才,教授,博導。2014年以來,研究團隊一直負責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廣東省的工作及廣州市學生體質健康白皮書的研制和發布。2015年至今,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國人口基金、國際合作項目等研究課題30餘項。以通訊作者在JAMA Pediatrics,EHP,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EI等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80多篇。以第一完成人獲2019年廣東省首屆醫學科技二等獎,太阳集团app首页青年教師授課大賽全英組公衛學院一等獎。目前兼任中華預防醫學會兒少衛生專委會常委、中國衛生監督協會學校衛生專委會常委、中國營養學會肥胖防控分會常委、廣東省中小學健康教育教指委委員、專項調研組組長,廣東省教育協會體育衛生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學教育協會兒童早期發展專委會副主任委員,擔任《中國學校衛生》雜志常務編委,Nutrients, Frontiers in Nutrition 特刊客座主編等。
三、課程簡介及課程特色
1.課程簡介
(1)課程内容
兒少衛生學,又稱學校衛生學,是保護和促進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研究維護和促進兒童少年健康的一門學科,是預防醫學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研究兒童少年身心發育随年齡變化的特征,分析影響生長發育的遺傳和環境因素,闡明兒童少年機體與學習及生活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制定相應的衛生要求和衛生措施,預防疾病,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健康發育,并為成年健康奠定良好基礎,從而達到提高生命質量的目的。兒少衛生學概念一般注重學科的預防醫學性質,側重于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而學校衛生學則更多強調衛生保健的服務場所(學校)和服務對象(學生),側重于應用。
(2)建設基礎
太阳集团app首页婦幼衛生學系成立于1996年,前身是原中山醫科大學太阳集团1088vip兒童青少年衛生教研室。所有教師均具有博士學位,他們均有着豐富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學經驗,授課深入淺出,曾獲多項教學授課比賽獎項。并且長期從事該領域科研工作,對兒童少年衛生的研究前沿、經典理論、臨床實踐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且研究切入點囊括兒少衛生保健、發育行為、心理衛生及兒少營養、健康教育、學校衛生等多個方面,對拓展該課程的理論研究前沿和講授相關的重點難點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3)資源建設成果
兒少衛生學教研室主編或參編《婦幼心理學》、《兒童少年衛生學》、《婦幼健康教育學》、《兒童康複學》《行為醫學》、《發育行為兒科學》等國家級教材幾十部,以及其它各類教材和書籍幾十部。婦幼衛生學系組織并完成了《兒少衛生學》的課程錄制,并于2021年3月在中國大學MOOC平台正式在線發布,成為國内第一門上線的《兒少衛生學》慕課。通過優質慕課資源共享,可讓平台上廣大的學習者通過系統學習了解兒童青少年身心發育一般規律、相關理論和學校衛生服務,增加社會對兒童青少年健康的關注。
2.課程特色和影響力
兒少衛生學課程采用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理論課結合實踐課,全面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兒少衛生學》于2008年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2014年被評為廣東省精品資源共享課。《兒少衛生學》慕課一經發布,立即在慕課平台引起了熱烈反響,并于2021年10月入選中共中央宣傳部“學習強國”平台,成為太阳集团app首页第8門在“學習強國”平台上線的慕課課程,目前平台播放量已經超過110萬。目前,該課程的修讀人群不局限于預防醫學或者醫學院校的醫科生,我們将其打造成所有欲了解與兒童青少年人群健康相關知識的普通大學生和社會人士都可适合學習的通識課程。《兒少衛生學》慕課課程特色鮮明:
(1)慕課課程在兼顧教材穩定性同時,在編排上加強内容内在邏輯性。将課程按照兒少生長發育基本理論、健康問題與疾病防控、學校衛生服務、以及學校衛生綜合實踐(實驗)的體系進行知識點重構。
(2)利用學院的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國家級國家虛拟仿真實驗教學平台,創新教學方法,開展以“沉浸式”教學理念為基礎的一體化在線教學,充分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課程團隊定期發布典型的實驗教學案例;比如校園食物中毒的學校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對:通過3D虛拟仿真技術,構建一個訓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能力的虛拟仿真實訓平台。鼓勵本校學生在虛拟仿真實驗室進行學習和訓練,其他線上學員通過分配的賬号進入虛拟仿真實驗平台參與虛拟訓練。
(3)專業思政“滲透”整個兒少衛生學教學過程。團隊按照教育部“兩性一度”的“金課”标準打造課程,将知識、能力和素質有機結合,努力打造學生的職業素養及人文精神。課程同時配套出版了《兒少衛生學思政案例集》。如在介紹兒少常見傳染病防控内容時,引入新時代“抗疫精神”,學員除能掌握兒童青少年傳染病防控的各項基本理論和技能,還會增強作為學校衛生工作者的榮譽感和擔當。
(4)充分發揮在線課程教學特點,學習内容、測驗和作業按單元有序、及時發布,并在讨論區及時完成師-生及生-生交流,反饋。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作業做線上分享、互評等方式,培養學生團隊協作及批判性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同時完成學生的過程性綜合評價。
(5)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慕課資源,團隊積極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對使用本慕課課程的在校學生,專設SPOC,課前:線上自學、師-生和生-生讨論。課中:組建學習小組,依據雨課堂等平台的線上自學數據以及課堂小組讨論、答疑、翻轉課堂内容講述,開展精準化教學。課後:學生進行查漏補缺,鞏固知識,在讨論區發布問題供學生個性拓展學習,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衛生法學
一、課程基本信息
1.課程名稱:衛生法學
2.課程負責人:胡汝為
3.課程團隊成員:匡莉、劉汝青、王皓翔、吳少龍
4.一流課程建設情況:2020年度“廣東省本科高校線下一流課程”;2021年度廣東省本科高校課程思政優秀案例評選榮獲二等獎;2023年度太阳集团app首页第十一屆教師教學競賽醫科組優勝獎;《構建“培根鑄魂,數智引領,實踐賦能”的創新型公共衛生碩士研究生育人模式》獲2023年度太阳集团app首页第一屆研究生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醫防管”複合型人才全鍊條培養探索——基于交叉學科<衛生法學>的“科教研用”教學實踐》獲2023年度太阳集团app首页第十一屆校級本科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23年《衛生法學》獲廣東省“新醫科”視域下課程思政案例一等獎。
二、課程負責人教學情況
胡汝為,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太阳集团1088vip衛生管理學系副主任。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了二十餘篇包括柳葉刀Lancet(Global Health)在内的SCI/SSCI學術刊物英文文章,以及中文專著三本、編著及教材十餘本,CSSCI文章多篇。主持包括國家社科基金、廣東省科技計劃等課題二十餘項,課題經費八百多萬。多篇決策咨詢報告獲得中辦國辦、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及相關部門批示采納;任廣東省衛生法學會副會長,并連續兩年中标廣東省人大公開招标立法研究項目,作為主持人在母嬰保健、公共衛生應急、生物安全、精神衛生、傳染病、艾滋病等衛生立法項目進行循證決策研究和地方立法創新,其中主持修訂的《廣東省母嬰保健管理條例》和起草的《廣東省艾滋病條例》已由省人大通過并實施;作為負責人起草了《廣東省生物安全應急預案》《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生物安全專項方案》,是生物安全與熱帶病防控國家重點實驗室組建方案骨幹成員。主編研究生衛生法學教材一本,參編全國高等學校“十三五”醫學規劃教材《衛生法學》(第三版)、全國高校八年制及“5+3”一體化臨床醫學專業《衛生法學》、全國高等學校衛生管理專業第三輪規劃教材《衛生法學》、協和醫學院系列規劃教材及醫院領導力管理系列教材《衛生法與衛生政策》,其主編的研究生教材《醫療衛生法原理與實踐》正在撰寫中。
三、課程簡介及課程特色
1.課程簡介
(1)課程内容
太阳集团1088vip衛生管理學系面向臨床醫學本科生(五年制/八年制)開設《衛生法學》課程,教學内容涵蓋了衛生法概論、醫事法、衛生行業政府規制、公共衛生法律、全科醫生的法律地位與核心功能、醫療保障的政治與法律、衛生服務提供體系與分享決策、民法典與衛生法、醫患關系及醫療糾紛的處理等内容,不僅從立法的價值考量上(如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康社會、可持續發展、社會公平和醫療衛生安全等因素)進行思政内容的教學,同時使用辯論賽、模拟法庭、立法草案撰寫(如參與負責人主持的多項公共衛生地方立法)、案例分析(如CCTV今日說法)、高質量SSCI論文頭腦風暴與實踐等多種課程組織形式,引導學生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進行解讀,把交叉學科的創新性、應用性和思辨思維植于本科生身上,教育其堅定理想信念、培養其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努力培養能實現“三個面向”、挑起國家公共衛生與醫療體系改革大梁的複合型人才。
(2)建設基礎
衛生法學課程由太阳集团1088vip衛生管理學系開設,該系近10年承擔各類科研課題100多項,累計獲取科研經費5000餘萬,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9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亞太全球變化研究網絡(APN)項目1項、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MB)項目5項,省部級項目20餘項,以及國際合作和各級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委托課題100餘項,累計發表SCI/SSCI論文近200篇。同時,《衛生法學》是太阳集团1088vip第一批校級思政建設課程,教學團隊不僅有資深教授和青年骨幹,還有博士和碩士研究生擔任助教,獲得省級教學改革課題1項,校級教學改革課題1項。
2.課程特色和影響力
(1)“醫防管”複合型人才培養的全鍊條邏輯框架
《衛生法學》課程建立了“‘醫防管’複合型人才培養全鍊條邏輯框架”,探索出一條“新醫科”複合型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路,對醫學專業學生教學目标進行了符合時代要求的重新定位:培養具備學者(Scholar),執業者(Practitioner)和專家(Professional)的多重素養的醫學生,為國家的衛生法治體系改革儲備深度多元的科學專業力量。《衛生法學》教學團隊多年來以“學科融合-教學相長-教研結合-人才使用”(“科-教-研-用”)全鍊條培養機制賦能高質量衛生法學自主教學體系,科學合理拓展專業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彰顯太阳集团app首页“加強基礎、促進交叉、尊重選擇、卓越教學”的人才培養理念。

(2)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在學科建設方面,《衛生法學》課程是法學與自然科學學科交叉的典型案例,通過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學,形成“醫學+管理學+法學”的長效銜接發展機制,從學科建設的需求設計教學團隊的教學任務。面向醫學科技前沿,堅持探索中國特色“新醫科”教育新路徑,圍繞重大疾病病理機制、疾病間病理關聯性及早期診斷策略的政策和法律保障、如何利用數據和信息技術并形成全球衛生法的規制模式來幫助控制和緩解全球大流行病、需要政府規制哪些合作機構推動遠程人工智能診斷專家系統變革傳統醫療診斷系統等需要管理和法律理論和制度保障發展重大問題,講授和啟發學生明确健康領域利益相關者權力與權利,共同推動形成衛生法學自主知識體系。

(3)“前台-中台-後台”的可視化教學設計思路
在教學相長方面,探索“前台-中台-後台”的可視化教學設計思路,課堂講授突出理論與判例分析結合,創新翻轉課堂的演繹方式。将課程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生産、技術服務融于一體,引進“模拟法庭”“辯論大賽”“典型判例研讀”以及“現場觀摩”等多種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與個性化學習、強化師生和生生互動。課程負責人作為央視《今日說法》衛生法案例點評嘉賓,以及開學第一課主講人,結合科研工作錄制不同教學素材,促進多學科教學育人資源共享和教研反哺,使教學資源做到合理“三間分布”——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一個同學都可以通過“掌上學習”的方式獲得與時俱進的衛生法學知識,促進知識生成,教學效果顯著。




(4)科教融合、産教融合、理實融合
在教研結合方面,讓學生深刻體會真實世界中科學問題的産生、發現與解決,降低理論學習帶來的審美疲勞和枯燥感,引起學生共情,培養符合法學邏輯的推理思維,對研究方法在現實世界應用中的困難和拟解決的方法有更明确的認識。在理論研究上,使學生既對衛生法學具有系統的把握,又能與自身研究課題結合提升研究設計的質量,鼓勵學生在高質量期刊上發表文章;在案例研究上,使用發現教學法,提供給定的案例情境讓學生獨立探究,使學生在浩瀚複雜的衛生法體系中梳理最關鍵的知識點和核心要義;在智庫研究上,尊重學生選擇,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大需求開展衛生立法研究,提供不同研究方法和場域,為學生的培養進行全方位、多領域、多層次的完善補強提供可行方案。




(5)課程思政教學
在人才使用方面,課程以學生成長為中心,教學團隊把習近平法治思想融于衛生法教學,吸收我國衛生健康治理的新思想、新理念、新經驗,實現本科生教育和人才培養在科學邏輯、政治邏輯與日常行為邏輯的統一,革新對醫學生教育本質的認識,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鍛煉學生對國家重點政策的政治方向、大政方針的把握,加強學生本身的學術專業思考和對醫療衛生體系發展的需求的把握,把課程思政融入衛生政策與立法學結合的研究思維訓練,并在本科-研究生-就業全鍊條實現成功案例。
健康目标與願景的實現,離不開科學而富有遠見的專業人才及其充足的儲備。教學團隊重視教學過程中的傳、幫、帶,理論和實踐交替進行,突出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用人單位反映學生的專業素養對口且業務能力優秀,充分體現高水平複合型人才全鍊條的培養邏輯,是“醫防管”科教研用全鍊條人才培養模式的典型範例。

3.課程應用效果
從2009年開始,“醫防管”人才培育模式在《衛生法學》課程進行實踐推廣,經過15年堅持探索,形塑學生價值觀,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健康為公、融學創聯、科管立制、法達治平”的教學宗旨和教研品牌。教學團隊獲得多項省、校級教改項目,并通過不同改革的内容對教學模式進行持續應用和評估。學校對多元化的《衛生法學》課程教學體系建設所取得的成效給予高度評價,模拟法庭翻轉課堂獲校級督導滿分評價并推薦為全校觀摩課,産生了重要的示範和輻射作用。根據新時代教學需求的發展,将線下授課與雨課堂線上教學資源協同融合,建立教、學、考、評一體化決策系統,每一部分都将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形成課堂内外聯動、虛實空間融合、滿足“學生作業問題提出-教師解答-學生修改-作業提交/彙報-教師線上批改/評價反饋-學生查看評價”的全鍊條教學活動平台,追蹤學生學習軌迹,評價學習效果。



社會實踐課程
一、課程基本信息
1.課程名稱:公共衛生專業技能實踐
2.課程負責人:侯孟君
3.課程團隊成員:王慶、盧次勇、唐志紅、肖琴、簡玲玲、魏青、羅曉林、鄭琳、鄧雪清、蘇曉梅、王暢
4.實踐基地:共34個,其中廣州市專業實踐教學基地12個、深圳市專業實踐教學基地16個、珠海市專業實踐教學基地1個、中山市專業實踐教學基地2個、東莞市專業實踐教學基地1個、江門市專業實踐教學基地2個
5.一流課程建設情況:2021年廣東省社會實踐一流本科課程
二、課程負責人教學情況
侯孟君,高級實驗師,博士研究生學曆,長期從事公共衛生實驗實踐教學,現任國家級公共衛生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副主任,擔任《公共衛生專業技能實踐》課程負責人,《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實驗課程負責人,及研究生《公共衛生實驗室基本技能培訓》課程負責人,參與《衛生毒理學》等實驗教學工作。作為主要研發設計者參與的《禽類交易市場外環境禽流感病毒監測采樣操作虛拟仿真實驗》被認定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虛拟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和省級一流本科課程。
三、課程簡介及課程特色
1.課程建設發展曆程
(1)驗證型教學期:1995-2012
1995年太阳集团1088vip開始簽約專業實踐教學基地,專業實習納入培養方案,學生進入基地後主要了解預防醫學專業的工作性質和任務,熟悉工作内容,掌握一些常規工作方法。
(2)綜合型教學期:2013-2017
為提升和檢閱基地的帶教水平,從2013年開始根據公共衛生領域的社會熱點增設“公共衛生實踐技能大賽”環節,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關注社會。
(3)虛實結合+國際化教學期:2017-至今
依托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虛拟仿真實驗教學平台,利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加強教學資源的建設,豐富實踐教學内容。抓住國家“一帶一路”的發展契機組織學生參加全球衛生實踐項目,力求拓展學生的國際化視野與思維視角,探索“國際化實踐”的教學模式。
2.課程特色和影響力
(1)專業基本技能培訓與專業實踐結合
該環節主要解決“教學合理性”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專業基本技能規範化培訓,通過個體防護、臨床基本技能、樣品采集和現場檢測、衛生處理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技能的學習和實操培訓,與基地專業實踐内容有機銜接與融合,學生下基地後能更好地理解各科室的工作内容并迅速上手。
(2)虛拟仿真與現實結合
該環節主要解決“教學創新性”的問題,充分利用VR等虛拟仿真現代信息化技術手段,彌補即使在教學基地學生也無法跟随帶教老師進入疫情、爆炸、中毒、核污染等高危場所實踐的缺失,重構教學内容,将無法抵達的場所通過沉浸式的虛仿手段搬進課堂教學,填補實踐教學空白。
(3)樹立服務社會的意識
該環節主要解決“教學方向性”的問題,即如何将所學回報社會,服務社會。課程結合當前社會關注熱點,如新冠肺炎病毒疫情,指導學生掌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原則與流程,引導學生以志願者身份參與當地政府社區組織的大規模人群核酸篩查與流行病學調查、社區管控和風險人員排查等,以實際行動為國家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青春力量,以責任擔當和專業知識展現新時代中大學子的風采。
撰稿:夏敏、顧菁、盧次勇、王慶、胡汝為、侯孟君、簡玲玲
配圖:夏敏、顧菁、盧次勇、王慶、胡汝為、侯孟君
初審:陳雯、王慶
審核:王燕芳
審定發布:範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