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風采 | 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黨支部書記、所長康敏:做公衆健康的“哨兵”

我院2000級預防醫學本科生
2008級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專業研究生
康敏現任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内地支援香港抗疫流行病學專家組組長,國家流行病學調查專家組成員。
畢業後一直奮鬥在新發和突發傳染病防控的一線,曾成功參與處置了MERS病例廣東疫情、廣東首例人感染H5N1禽流感疫情、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首例寨卡病毒病疫情等多起新型、突發疫情。曾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曾獲全國衛生應急技能競賽個人一等獎,“全國衛生應急技能标兵”稱号,2022年8月榮獲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稱号,2023年被中央宣傳部、國家衛生健康委評為2023年最美醫生。
與臨床大夫看病不同,公共衛生醫生關注的是群體,是疾病個體的集合。公共衛生醫生也開“處方”,但開的是保障群體健康、維護公共衛生安全的“大處方”。
我的父母都是公衛醫生,我自小就生活在基層疾控中心,以前叫防疫站。小時候父母經常到大山裡給鄉親們接種疫苗。那時,我對疾控的認識就是打預防針,通過這種方式,鄉親們可以遠離傳染病。2005年,我進入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工作,開啟了屬于我自己的公衛醫生之路。
職業生涯初期的一個場景,讓我至今難以忘懷。當時我參加了一例狂犬病緻死案例的現場調查,死者是一名小學生,抵達現場時,死者的弟弟還在旁邊痛哭。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狂犬病是可以預防的,隻要科學規範地處理傷口、及時接種疫苗,完全可以避免意外發生。但由于村民缺乏認知,被狗咬傷後不知道如何處理傷口,更不能及時接種疫苗,甚至還有些村民心疼疫苗錢,抱有僥幸心理。
那時,全省範圍内因狂犬病緻死的案例時有發生,我深深意識到推動狂犬病防治的重要性。于是,我跟着前輩走訪調研,提出建設犬傷門診的建議,并推動人用狂犬病疫苗納入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作為一名公衛醫生,隻有切身感受他人的痛苦,才能更好地為大家服務。
從事公共衛生工作18年,我和同事們跑遍了全省21個地市,一次次跟新發、突發傳染病打交道,深入疫情處置現場,與病原體“賽跑”。
還記得2015年5月的一個晚上,廣東省接到報告,某國第3例确診為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病例的密切接觸者經香港中轉進入廣東。彼時,MERS疫情正在某國流行。接報後我和同事們第一時間趕赴現場,2小時内找到該名密切接觸者,并迅速将其轉運至定點醫院。該密切接觸者随後被确診為MERS病例。
由于MERS具有高傳染性和高病死率,為盡快阻斷疫情擴散,我多次穿戴防護裝備進入隔離病房,嘗試對該病例開展面對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和标本采集。但由于語言不通,加之病人情緒較差,效果并不理想,最後甚至拒絕交流。為了打破僵局,有一天我進入病房時,特意準備了一份該國美食,想着“先撬動胃,再撬動嘴”,結果這一招兒真的讓病人打開了心結,他開始認真回憶活動軌迹。在病人的配合下,我們在一周時間内找到了所有78名密切接觸者,并快速響應處置。此次疫情處置,醫院零感染,社區無傳播,國内沒有續發病例,我們的案例也被世衛組織評價為新發急性傳染病疫情處置典範案例。
公衛醫生不僅要像瞭望台上的“哨兵”,時刻關注着疫情監測的各種動态,還要像“偵探”一樣深入現場,搜索病毒的傳播鍊條、溯源疫病源頭。
有人說,公衛醫生離新發傳染病,隻有一個航班的距離。所以,面對各種傳染病,我們必須做好瞭望台上的“哨兵”,密切關注有無威脅老百姓健康的潛在“敵人”,時刻做好戰鬥準備。隻要能及時阻斷疫情傳播,降低社會疾病負擔,我們的一切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轉載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記者:唐一歌、吳春燕
初審:陳霞
審核:王燕芳
審定發布:範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