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風采 | 2023年全國最美醫生、廣東疾控專家康敏18日10時參加中外記者見面會

發布人:張夢迪 發布日期:2023-08-19
康敏

我院2000級預防醫學本科生
2008級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專業研究生

  康敏現任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内地支援香港抗疫流行病學專家組組長,國家流行病學調查專家組成員。

  畢業後一直奮鬥在新發和突發傳染病防控的一線,曾成功參與處置了MERS病例廣東疫情、廣東首例人感染H5N1禽流感疫情、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首例寨卡病毒病疫情等多起新型、突發疫情。曾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曾獲全國衛生應急技能競賽個人一等獎,“全國衛生應急技能标兵”稱号,2022年8月榮獲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稱号,2023年被中央宣傳部、國家衛生健康委評為2023年最美醫生

 

  8月17日,在第六個“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中央宣傳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向全社會公開發布2023年“最美醫生”先進事迹,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康敏等9名個人和中國援外醫療隊光榮入選,康敏成為廣東省唯一、也是全國疾控系統唯一的入選者
 


  廣東首例新冠肺炎病例和首起聚集性疫情,全國首起新冠病毒德爾塔變異株本地疫情,全國首起奧密克戎變異株本地疫情……三年疫情期間,康敏帶領團隊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與病毒鬥智鬥勇,破獲一起又一起“疑難案件”。

  駐紮在疫情現場,康敏高峰時平均每天工作18個小時,還曾支援香港50餘天,與家人聚少離多,但他心中并無怨言,“打仗了,戰士就應該上戰場”。
 

支援香港抗疫


  快速而精準的流調,對于撲滅疫情有着關鍵作用。正因康敏做流調“有一套”,所以同事都叫他“康神”。

  “我并不‘神’,無非是到現場更快、更多一些,遇到困難多思考,不放棄。”康敏笑了。
 

病毒偵探

  流調專家被稱為“病毒偵探”,要破案,就要熟悉自己的對手。

  “與新冠病毒的這場較量,很多情況以前從沒遇到過,尤其是2020年最初的幾個月,是最艱難的。”康敏說。

  2020年2月下旬,國家衛健委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首次提出新冠病毒“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于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

  短短35個字,卻來之不易。

  當時春節剛過,廣州某小區一棟樓15樓住戶從疫區返回後,被确診為新冠肺炎;不久後,25樓、27樓又有病例。康敏帶領團隊迅速進駐,開展溯源工作。
 

社區疫情現場調查


  現場情況卻讓團隊十分困惑:幾戶人家并不認識,從沒串過門;仔細查看電梯監控視頻,也沒有發現他們有過交集;當時廣州病例較少,經調查排除了在小區外感染的可能。

  調查一時陷入僵局。

  在整個團隊有些沮喪時,康敏拒絕放棄。“再往前走一步,答案或許就出現了。”他給大家打氣。

  在一次又一次的現場走訪中,康敏意識到,出現病例的幾戶人家同屬上下樓層的同一戶型,進一步調查發現,最先發病的15樓病例曾出現劇烈腹瀉,團隊在洗手間采集到大量陽性樣本。結合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康敏大膽地提出假設:病毒是否以氣溶膠形式,通過垂直排污管線進行傳播?

  “‘非典’期間曾出現類似情況,但對于新冠病毒,我們還不了解,隻能小心求證。”康敏說。

  他帶領團隊繼續深入調查,果然在16樓同戶型洗手間内也采集到了陽性樣本,而這裡已空置許久無人居住。這一發現大大增強了團隊信心,他們又通過實驗模拟産生氣溶膠,開展進一步驗證。

  “實驗結論告訴我們,氣溶膠通過排污管線向上傳播,見縫就鑽,從地漏進入了同戶型的不同家庭。”康敏說。

  新結論被寫入防控方案,并直接影響了疫情防控政策。此前,住宅内出現病例後,密接人員以居家隔離為主。氣溶膠傳播的發現使政策調整為同一戶型住戶全部采取集中隔離,以最大限度降低集體感染的風險。

  康敏說,在開展新冠病毒溯源的工作中,這樣“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案例還有很多。

  “流調對時間和效率的要求非常高,我們要從雜亂的軌迹中找到線索,任何蛛絲馬迹都不能放過,不斷抽絲剝繭才能發現關鍵信息。”他說。
 

公衛專家

  開展流調是件“苦差事”,為了搶時間盡快阻斷傳播鍊條,通宵達旦地調查、撰寫報告是家常便飯。

  康敏卻樂此不疲:“我是一個喜歡到現場的人。隻有深入一線才有感性認識,坐在辦公室是搞不出東西的。”

  甘願“自找苦吃”,背後是對公衛事業的熱愛。這位“80後”疾控專家,早在少年時就立下了“公衛之志”。

  康敏出生在韶關始興,父母都是“疾控人”。

  他自小生活在基層防疫站,父母經常出差,到大山裡去給鄉親們打疫苗。“那時對疾控的認識就是打疫苗,能夠讓别人更健康,這件事情很有意義。”

  2000年,康敏如願考入太阳集团app首页醫學院預防醫學專業,2005年進入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工作——從防疫站裡走出的少年,開啟了自己的公衛醫生之路。
 

流調中心作業


  職業生涯初期,一個畫面印刻在康敏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那是2005年,康敏參加一例狂犬病緻死案例的現場調查。死者是一名小學生,年齡不到8歲,抵達現場時,死者的弟弟還在痛哭:“哥哥走了!”

  “狂犬病是可防可治的,但農村地區居民缺乏認知,被狗咬傷後不知道如何處理傷口,不能及時接種疫苗。還有些村民心疼疫苗錢,抱有僥幸心理。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康敏說。

  康敏發現,當時廣東全省每年因狂犬病緻死案例達200餘例,推動狂犬病防治太重要了!他開始走訪調研,撰寫分析報告,提出建設犬傷門診,并推動将人用狂犬病疫苗納入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在他和全社會的努力下,全省狂犬病發病水平連續7年下降,發病死亡數減少達10倍。

  這便是康敏的“公衛之情”:要有情懷,也要有同理心。

  “面對各種傳染病和公共衛生問題,隻有切身感受人們的痛苦,才能更好地為他們服務,才能支撐自己長期默默無聞地做好這件事。”他說。
 

現場媒介調查

  在志向、情懷之外,更重要的是“公衛之能”。

  公衛醫生要熟悉流行病學、統計學、環境衛生、食品衛生等專業知識,同時也要懂得臨床知識,打牢理論基礎。

  有時,他們還需要掌握“社會活動家”的技巧。

  2015年,全國首起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輸入疫情在惠州出現,一場“MERS阻擊戰”打響。康敏帶隊沖鋒在前,在病例報告後不足24小時便抵達惠州,進入收治韓國輸入病例的隔離病房,開展流調。但由于語言不通、病人情緒較差等問題,效果并不理想。

  “病人沒有胃口,心情也不好,摔過手機,最後甚至拒絕交流。”康敏說。

  為了打破僵局,有天進入病房,康敏特意準備了一份韓國料理,“先撬動胃,再撬動嘴”。這真的讓病人打開了心結,在流調人員的幫助下開始認真回憶起活動軌迹。

  最終,流調隊用一周時間找到了所有78名密切接觸者,快速響應處置,國内沒有續發病例,該案例也被世界衛生組織評價為新發急性傳染病疫情處置的典範。
 

“暖男”所長

  “臨床醫生面對的是個體,給病人開處方;公衛醫生面對的則是群體,為社會‘開處方’。”作為今年“最美醫生”唯一來自公衛領域的入選者,康敏分享對兩種身份的理解。

  在應對新冠疫情最艱難的時候,他常對同事說:“覺得累了,就想一想自己的工作保護了社會,保護了老人、孩子,其實也保護了家人”。

  康敏也是這樣對自己說的。
 

老人院現場調研


  康敏的妻子鄧惠是省疾控中心消毒與病媒生物預防控制所的專家,夫妻倆都擔負抗疫重任,疫情初期康敏平均每天工作18小時,鄧惠也曾連續工作60多天,年幼的孩子隻能靠老人照顧。

  “我們雖在同一單位,但疫情最初的幾個月,兩人相聚吃飯的次數一個巴掌數得完。”鄧惠說。

  “快看!那是爸爸。”2022年2月,康敏作為内地支援香港抗疫流行病學專家組組長,帶隊奔赴香港。8歲的兒子在新聞畫面中看到爸爸,十分興奮。

  “盡管不能陪在身邊,但給他樹立榜樣也很重要。在兒子的眼中,爸爸很厲害,所以累也值得。”說到這裡,康敏語氣中透着驕傲。

  對待家人有虧欠,在所裡,康敏卻是一個“暖男”所長。

  所裡加班較多,康敏發現,有時自己不下班,很多同事也都不走。後來他加班時就悄悄把門關上,不給大家帶來心理壓力。有一年除夕夜加班之後,康敏還帶着留守廣州的同事們回家,吃了一頓特殊的年夜飯。

  在入職兩年的同事李依紅記憶中,康敏讓她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現場有我在”。
 

機場疫情現場調查


  那是2021年除夕夜。李依紅值完班後,在回家的高鐵上接到了康敏的電話:“有突發疫情,你在哪裡?是否去現場?”

  作為新人,跟随同事到現場學習,一直是李依紅的心願。她馬上答應,并提出下一站就下車返回廣州。但康敏還是堅持讓她回家先吃一頓團圓飯,第二天一早再彙合。李依紅擔心人手不足,康敏一句“現場有我在”,完全打消了她的顧慮。

  “康所對這份事業有信仰,所以願意付出時間和精力,也樂于培養新人。”李依紅說。

  新冠疫情逐漸遠去,但在疾控這條看不見的戰線上,戰鬥遠沒有結束。時至今日,康敏仍帶領團隊密切監測疫情最新情況,每天出具風險報告。同時,流感、登革熱等季節性傳染病,也一直是他們關注的焦點。

  “公衛領域有句話:我們離新發傳染病,隻有一個航班的距離。”康敏說,公衛醫生就像瞭望台上的哨兵,密切關注有無潛在的敵人,并随時準備好戰鬥

 

2023年全國最美醫生、廣東疾控專家康敏

2023年8月18日10時參加中外記者見面會

點擊閱讀南方+原報道
 



轉載來源:南方+、健康中國(公衆号)
采寫:卞德龍(南方+記者)、陳伊純(南方+記者)、
吳雅楠(見習記者)、羅海銘(通訊員)
攝影:許舒智(南方+記者)
初審:陳霞
審核:王燕芳
審定發布:範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