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風采 | 廣州醫生卞華偉“自掏腰包”13年為山區孩子改善夥食

發布人:範趙钰 發布日期:2023-03-27

一、校友簡介
 

卞華偉
中山醫科大學太阳集团1088vip1993屆本科畢業生
太阳集团1088vip2019屆營養與食品衛生專業碩士畢業生


  卞華偉,中山醫科大學太阳集团1088vip1993屆本科畢業生,太阳集团1088vip2019屆營養與食品衛生專業碩士畢業生,現為太阳集团app首页附屬第三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拓展辦公室主任。廣東省營養學會理事,廣東省臨床營養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食品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科普傳播專家。中國醫師協會營養專業委員會委員。

  曾為支援武漢國家醫療隊(太阳集团app首页附屬第三醫院第二批醫療隊)隊員、聯絡員,2021年支援廣州市第八醫院醫療隊副隊長、2022年支援西藏察雅抗疫領隊、廣州黃埔方艙隊員。2020、2021、2022年太阳集团app首页附屬第三醫院國家醫療隊領隊。2020年羊城好醫生、羊城抗疫好醫生、太阳集团app首页抗疫先進個人、太阳集团app首页附屬第三醫院2020年優秀醫師。
 

二、校友事迹

  “開心!今年籌足了!”每年三月份,卞華偉自認為是他的“負債月”,隻有捐往山區小學的餐費到位了,他才可以松口氣。在廣東,知道這件善舉的人不多,直到2023年3月的第一天,他才算是第一次在微信朋友圈裡公開回顧自己做了整整十三年的“山區兒童營養改善行動”,引來大家驚歎:藏得真夠深!

  2009-2010年間,卞華偉多次走進雲南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的山區小學調研學齡兒童營養狀況。“不見肉星,天天輪換着蒸土豆烤土豆煮土豆炒土豆……營養能跟得上嗎?”彼時孩子們一日三餐“頓頓土豆”的情況讓他揪心。作為廣州太阳集团app首页附屬第三醫院臨床營養科的醫生,卞華偉知道長期缺乏“蛋白質”會給孩子們的生長發育帶來什麼。自此,他開始“自掏腰包”為孩子們改善夥食,一堅持就堅持到現在。他最初的想法很簡單:讓山裡孩子在校期間能夠天天吃肉,免費吃肉,“孩子成長,要緊的是個‘精氣神’。”
 

餐盤裡最多的是土豆

  卞華偉今年53歲,往常在醫院裡忙完工作,枕着窗外的都市繁華伏案休憩時,入夢的卻多是金色陽光下漫山遍野的土豆花。

  卞華偉手機裡還存留着土豆花照片,一說可否展示時,大概是時常回顧的原因,他從密密麻麻的照片集裡迅速翻了出來。
 

土豆花照片


  故事的源頭,也得從土豆講起。

  2009年,受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原中國扶貧基金會)委托,卞華偉等營養專家奔赴玉龍進行嬰幼兒、兒童膳食調查及營養評價。卞華偉一行的臨時住所,隔條馬路就是一間小學。

  “當時我們就想看孩子們的生活條件怎麼樣,吃什麼喝什麼?看來看去,看到最多的就是土豆,大的小的圓的扁的,用來蒸用來煮用來炒,三餐見三回。”卞華偉回憶道,“高寒山區農業種植艱難,就土豆耐寒易種植,所以孩子們隻能餐餐吃土豆。”

  卞華偉看着這些土豆,感到幾分心酸,當即花了1000多塊錢買了一頭豬送到學校宰殺烹饪,師生們久違地開了一次“大葷”。

  這一年,除了完成調研任務,卞華偉還結識了時任玉龍縣婦幼保健院院長的趙淑芳。調研回來後,當地學生的健康情況,仍讓身為營養科醫生的卞華偉牽挂不已,“土豆能飽腹,但常年光吃土豆,營養恐怕跟不上。”

  次年,他決定再訪玉龍。這一回,在納西族人趙淑芳的牽線下,當地教育部門負責外援的工作人員陪着卞華偉一起,走遍了玉龍縣各個村鎮的小學。

  “有一次走訪,我以為終于看到不一樣的了,竟然做的是土豆炒肉,我心想這條件還不錯,結果再細瞧,哪裡有肉,還是土豆炒土豆。”卞華偉哭笑不得,“看起來像大塊肉的,不過是品種不同的紅色土豆罷了。”

  每年7月左右,玉龍漫山土豆花開,風景唯美,卞華偉看着花,心裡更多的是感慨和心酸,他的心思還在那堆滿土豆的餐盤上。“除了營養專業上的考慮,這群山裡孩子的年齡和我女兒一般大小,我實在不忍心看見他們一個個因為缺乏營養而沒有精氣神,山裡的孩子和城裡的孩子一樣,都要健康成長。”卞華偉說。

  卞華偉決心要幹點實事——讓山區寄宿小學的學生每天都能吃上肉,他計劃先從一所學校進行試點幫扶,随後再逐漸增加。2010年,玉龍太安鄉汝南完小成為第一個受資助的學校,卞華偉“自掏腰包”幫助學生們改善夥食,增添營養。
 

卞華偉(中)走訪汝南完小


正式簽訂“私人”幫扶協議

  2011年2月,卞華偉再次回到玉龍,為了使資助能更穩妥推進,他與雲南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教育局正式簽訂了一份“私人”幫扶協議。
 

簽訂協議現場


  協議上,完整地記錄了汝南完小能成為首個試點幫扶學校的來龍去脈:

  卞華偉多次調研發現,學生寄宿在校的五天中,餐食隻有米飯、土豆、肥臘肉油湯。隻有每周二、周四的中午,才能讓孩子們吃上兩三片鮮肉類食物。綜合來看,蛋白質總供給量太少,無法滿足孩子成長的營養需求。因此,卞華偉出資供給學校10個月(學生兩個學期在校的時間)的鮮肉,由縣教育局負責監督,讓學校食堂能在每周一、三、五中午提供給學生每餐不少于3兩的新鮮肉食。這樣一來,孩子們在校期間,天天都能吃上肉。
 

米飯、炒土豆絲以及肥臘肉油湯是山區孩子們最常見的餐食搭配


  卞華偉還親自聯系上豬肉攤檔主送肉、買好大冰櫃儲存肉,滿心期待汝南完小的孩子們能茁壯成長。他心想,要是這次營養改善效果不錯,還可以将幫扶模式複制到其他小學,讓更多孩子受益。

  不料,協議在實施三個月後,就出現了“問題”。

  那年5月,卞華偉回訪汝南完小,有學校老師反映:“卞教授,不瞞您說,我們發現近半數學生都省下了飯菜票,孩子們隻選擇在每周一三五吃肉,二四就不吃了。”如此一來,孩子們也就比受資助前,每周多吃了一餐肉而已。

  帶着不解,卞華偉找了幾個學生詢問,真相卻令他心酸:這群山區裡“懂事”的孩子們想多省點錢,為家裡減輕負擔。因為學校僅免費提供大米飯,其他菜式需要學生憑“飯菜票”購買。學校為了照顧到不同家境的學生,讓他們既可以交錢買“飯菜票”,也可以用臘肉或柴火換“飯菜票”。

  在受到資助的情況下,孩子們雖然有了每天吃肉的條件,但卻舍不得享受這種“待遇”,因此隻在卞華偉提供免費肉類食物的那三天裡吃上一頓好的,而縮減了另外兩天的夥食——隻為了省點錢,省點家裡為數不多的臘肉,以及需要爬上山辛苦砍來的柴火。

  聽完原因,卞華偉很是動容。他也曾想過取消飯菜票制度,最好能讓孩子們免費吃上飯。然而現實讓他很無奈:“我也隻是個普通醫生。”

  他決心眼下先做好一三五的免費鮮肉供應、廚房修繕等,積累多點經驗,以便後續讓更多小學得到援助。
 

資助後,鮮肉類食物開始增多


  轉機很快到來,卞華偉的幫扶計劃迎來一場“及時雨”——

  就在同一年,國家宣布,從2011年秋季學期開始,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準(2021年秋季學期起已提高至5元标準)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午餐補助。玉龍是國家營養改善計劃的首批試點縣之一。

  包括汝南完小在内的幾所學校,結合自身實際以及國家補助(包括營養午餐補助、“一補”政策等)情況,與卞華偉商定資助金額為每生每天2-3元,獲得資助後,實現學生一日三餐免費,且根據卞華偉的專業意見,按照當地購買的食物編排營養食譜。

  “學生不用再付費吃飯,減輕了家庭的負擔,營養供給也充足起來了。感覺自己像是和學校、地方以及國家打了一場完美的‘配合戰’。”卞華偉欣然贊成,2.0版“私人”幫扶協議就此産生,一簽就簽到了現在。

  截至2022年,被卞華偉稱為2.0版的“學齡兒童營養改善”的援助項目已在汝南完小、南溪完小、善美完小以及天紅小學4間小學實現了延續12年的年年落地。此外在武侯完小、仁和完小等多所寄宿制小學均有固定多年的資助。一所學校一年在此項目上的固定支出在4萬元左右。

  據當地縣教體局(原教育局)分管外援工作的廣立介紹,卞華偉的“學齡兒童營養改善”是迄今為止玉龍外援資助項目裡,最長時間的一個非機構項目。
 

孩子們的精氣神回來了

  項目逐年落實推進,孩子們的營養狀況究竟有沒有得到改善?體檢數據是金标準。

  趙淑芳接下了這個任務。她退休後,受卞華偉邀請,開始負責推動該項目在各個學校的落地,分文不收。“我見過為了名利而做慈善的,但卞教授和他的朋友們真的不一樣,來山裡實地調研、回訪都不知道多少次,真正自己掏錢做好事,這麼多年從未中斷。每次都是悄悄地來悄悄地走,政府要找媒體采訪他,他拒絕了。學校要在門匾上刻他的名字,他也拒絕了,他隻說先做事。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形容他的無私大愛。”趙淑芳為能加入而感到榮幸。

  她的工作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收到卞華偉從廣州轉過來的項目經費後,和受資助學校核定具體分發金額;二是有時會代替卞華偉回訪監測項目實施情況;三是連同縣教育局協調縣鄉級醫療保健機構,每年為孩子進行體檢(體檢費用由卞華偉一并資助),檢查内容包括血紅蛋白、身高、體重等。

  “娃娃們是否真正得到營養支持,必須要用數據說話。”趙淑芳說,實施這個項目僅一年,以汝南完小為例,發育遲緩率由28.1%降至14.4%,輕度貧血發生率由63.3%降為51.1%,消瘦的學生由11人減少至0人。

  此後的兩三年,受資助的幾所小學的學生經體檢基本再未發現營養不良。因此,趙淑芳的前兩項工作持續到現在,體檢這一項便不再進行了。學生身體綜合素質不僅在數據上有所體現,而且肉眼可見,孩子們的精氣神回來了,這是卞華偉最為看重的一點。
 

卞華偉鏡頭下的孩子們


  卞華偉一年約兩次回訪學校,常挑在孩子們開學的時候。他會給孩子們拍照記錄成長時刻,并将照片沖洗出來送給孩子作紀念,這個習慣一直堅持到現在。

  孩子們的變化使他感到特别開心。卞華偉提到一名叫和麗(化名)的女孩子,卞華偉足足拍照記錄了她六年,講到她從“瘦瘦小小、羞澀怕生”到現在“個子也長高了,小臉也圓潤起來了,還主動上前和你搭話”的變化,卞華偉滿是興奮,語調都輕快了不少。“有時我還會去家訪,記得有一次,有位納西族母親說,家裡兩個孩子說不想回家吃飯,說學校裡的飯菜比家裡的還好,還每天都有肉吃。聽到這樣的話,那一刻盡管有些心酸,但也感到欣慰,讓山裡的孩子吃上有肉有菜的免費餐,這大概就是我們的小幸福了。”
 

親朋好友加入捐助隊伍

  卞華偉的愛心捐助隊伍最多的時候有十幾個人,來自廣東的居多,大多是因為感受到他的善意,跟随而來的親朋好友。

  毛琴算是最為“固定”的捐助人,年年出資、年年跟着卞華偉回訪。“平時自己也會星星點點地做些公益,捐一些物資之類的。後來,卞醫生有次和我聊到這事,他的話打動了我,我便加入進來,并堅持到現在。”毛琴回憶道,卞華偉曾說過,大山裡的這群孩子将來是否能有出息,能否獲得所謂的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他不管也管不了,他隻要孩子們無論走到哪都能有個健康的身體,這是生存下去或者改變以後人生的基礎。

  隊伍力量增加後,他們也開始關心孩子們的其他需求。
 

卞華偉等人援建的蔬菜大棚


  自2011年起,卞華偉連同妻子梁蘭蘭,好友朱慶輝、方漢棠、周弋等人,為多所小學援建了蔬菜大棚,讓孩子們在土豆之外,能吃上更多綠色蔬菜。

  和作鵬在汝南完小當過老師、做過校長,後來調至南溪完小任校長,他是最為熟悉卞華偉捐助項目的校方代表之一。和作鵬說:“棚裡有老師、孩子們一起種的小蔥、芫荽、生菜、白菜、番茄等等,都是‘自産自銷’,我們會拿到學校飯堂做給孩子們吃。”後來,這個蔬菜大棚還成為孩子們的“勞動課堂”,每個年級分得一塊地,孩子們錯峰在早餐後或者晚餐後進到棚裡,澆水、松土等。
 

為孩子們購買沖鋒衣禦寒


  在保障營養之外,卞華偉還為所有援助過的學校學生購買了沖鋒衣。以往捐往玉龍的冬服,多是羽絨服,但因地處高海拔,孩子們從家走山路到學校,比較輕薄的羽絨服容易被劃破,也不易清洗。卞華偉琢磨着給孩子們換上沖鋒衣,“防寒、耐磨,也好清洗。”在回訪之前,他會要來學生們的尺碼,在廣州精心挑好衣服,先寄往山腳下的快遞點,再自費租車送到山上的各個學校進行分發。

  或許是家裡有一個女兒的緣故,卞華偉還細心關注到山區女孩子的衛生情況:“這裡比較缺水,寄宿學生有時無法洗澡、更換衣物,女生會更不方便。”因此,卞華偉和朋友們還專門為學校女孩子們購買了内褲,每人10條,保證他們在校的五天中可更換幹淨的内褲,并能在周末回家後,換回幹淨的内褲以備下周使用。
 

2023年将是一個新的起點

  做了這麼多事,很難想象現在還有不少孩子不知道這些資助人的名字。
 

山裡孩子們寄給卞華偉的感謝信


  在卞華偉的家中,有着厚厚的一沓信,都是這些年來山區孩子們寄給他的。不過他們對卞華偉的稱呼可謂是“五花八門”:尊敬的資助人、敬愛的叔叔阿姨們、敬愛的廣州太阳集团app首页老師……

  “實際上他們隻知道我們是來自廣東的幾個叔叔阿姨。可能是聽到過他們的老師叫過我,所以有的孩子也會跟着叫我卞教授或卞叔叔,但他們不知道我的全名。我也不想刻意告訴他們,也沒有告知的必要,做事就行。”卞華偉說。

  别說山裡的孩子不知道卞華偉的名字,就連卞華偉的女兒卞悠然都是在無意間才得知爸爸的善舉。

  “等我知道時都已經是他資助好幾年後了,實際上,也記不太清是在什麼場合下得知的。或許是某次飯桌上爸爸問我有沒有興趣去玉龍走一走,他和盤托出;又或許是某天他跟媽媽講話被我聽到了,我問了一嘴他才說。他語氣平淡得就好像是一件日常小事一樣,隻剩我一人充滿了驚訝。後來我還趁着暑假去了幾次玉龍,原來他真的做到了。我和媽媽也都非常支持他。”卞悠然目前在太阳集团app首页中山醫學院讀大二,立志也要和爸爸一樣做一名好醫生。

  2020年-2022年期間,卞華偉作為醫院派出的首席營養治療專家奔赴抗疫一線,先後支援過武漢、廣州市八醫院、西藏昌都及廣州黃埔方艙等地,也因此,他有三年沒有回訪玉龍了。

  在沒回訪的日子裡,卞華偉會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及時了解項目情況。和作鵬校長說,最讓他感動的是在這困難的疫情期間,卞華偉都不曾中斷過關心,資助款項也是一如既往按期撥到學校。

  玉龍的小學春季入學時間,一般在每年的三月,卞華偉也會在這個月籌足各個受資助學校一學年的餐費,不耽誤孩子們開學第一天吃上營養好飯。

  “開頭難,堅持不易。女兒還沒有上學就去做過義工,現在她都已經是大學生了。我們幫扶過的小朋友也都長大成才了,真心祝願他(她)們前程如願。”卞華偉在微信朋友圈裡寫下了這段祝福。他說,2023年将是一個新的起點。一方面,今年他可以回訪心心念念的玉龍了。另一方面,從去年開始,當地教育政策有所改變,高年級的學生需要去到更大的學校中去,他們固定幫扶的小學雖然仍是4所,但是總人數減少了,需要經費也減少了,他預計馬上就要迎來3.0版本的新協議了。“行動十三年,初心未改!2023新學年開始了,我們共同努力,繼續我們的小幸福事業!”
 

羊城晚報2023年3月25日A6版《人世間》

 



轉載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記者 劉欣宇)
初審:周天蓉、代衛紅
審核:王燕芳
審定發布:範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