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中的“五一”假期, 中大公衛青年這樣弘揚“五四精神”

發布人:範趙钰 發布日期:2022-05-03

  五一前夕,廣州疫情烽煙再起,中大公衛青年人中有這麼一批人,他們主動放棄五一休假,沖鋒在前,主動請纓成為太阳集团app首页廣州市抗疫流調志願服務隊的一員,奮戰在廣州各區應急流調中心,夜以繼日地與病毒賽跑,為打赢廣州抗疫戰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據悉,4月28日太阳集团1088vip派出的38名志願者是今年3月至4月派出的第六批抗疫志願者,六批累計150位志願者們在抗疫實戰中更堅定了公衛人的使命擔當,更堅定了為公共衛生事業發展而奮鬥的理想。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抗疫故事吧。
 


一、晝夜不休,他們是最可愛、最可敬的人

通過參加抗疫,公衛青年更深刻認識到疫情防控形勢下公衛人的責任擔當,更加熱愛公共衛生事業。

  志願者潘琰談到:“剛到疾控流調中心,我就被深深的震撼到了。流調中心的展示牌上,張貼着一張張黨員同志的抗擊疫情的現場工作照片,有機場連夜檢查快遞包裹的,有在太陽下穿着厚厚防護服做核酸檢測的,有深夜整理密接信息與流調的等等。雖然這些同志做着不同的工作,但是他們有着很大的共同之處,臉上透露出嚴肅與認真,對待工作一絲不苟,任勞任怨,體現出了公衛人的責任與擔當”。

  志願者尚萌琳說:“淩晨一點後,黃埔區疾控中心辦公室仍燈火通明,并且陸續有老師回來加班。老師們雖面色憔悴,但對工作還是一絲不苟。為了快速控制住此次疫情,許多老師已經連續通宵工作了多天,他們不辭辛苦,毫無怨言”。

  志願者田文博說:“組長王暢老師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每天都要向上級領導彙報當日的密接、次密接情況;秦發舉老師總是自己先完成任務後再主動幫助其他人;師兄師姐悉心培訓我們密接表的制作和省流調系統的維護……感覺到每個人都充滿能量,時刻為早日打赢抗疫戰争盡到自己的一份職責”。

  公衛人,确實不易,他們在為我們老百姓能夠正常生活而舍身忘我,晝夜不休,他們是最可愛、最可敬的人。同學們被他們所深深感染。志願者李雪琪說:“作為一名公衛人,非常慶幸自己能在學生時代就有機會真正站上疫情防控第一線,親身體會到“綠碼”背後大家付出的辛勤努力,感受到自己專業在發光發熱,對自己的專業也有了更多的了解。這次抗疫支援經曆堅定了我未來在公共衛生領域繼續發光發熱的理想,我會為成為公共衛生事業的新生力量而不懈奮鬥”。
 


二、優化編程,在實踐中總結提煉提高效率

公衛青年在抗疫實戰中快速提升專業實踐能力。

  專門負責整理陽性病例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的蔣玮青已經熟練掌握基本要領,她說:“整理這類報告,既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問題,又要在意細節,考慮周全,同時要學會管中窺豹。比如流調報告中重點場所以時間順序擺放能夠更客觀清晰,在對重點場所進行描述時要注意其與病毒傳播密切相關的環境特征如通風條件等,并根據這些情況研判病毒傳播風險。”她總結經驗道:“流調工作得細緻精确到每一分每一秒,不漏掉任何一個可能有感染風險的人,比如可能接觸病例餐餘垃圾的清潔工。課本上學習的都是大方向上的指導原則,在實踐過程中要結合實際情況做出針對性的舉措,對于學生、教師這種接觸人群廣、或抵抗力低的密接人群要注意防控升級;在管控措施上要平衡民衆的生命安全和實際需求,多站在群衆角度考慮問題”。

  志願者韓钰端說:“當時正值确診病例高發時期,病例的流調報告幾乎五分鐘一更新。如何從多達十幾頁的流調報告中提取重點場所、将其劃分類别,就成了當務之急。在帶隊老師的指導下,我們學會了如何提取重點場所和對他們進行編碼,病例家、病例活動重點場所有不同的編碼要求。這對後面的場所管控,感染溯源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志願者黃樂恩談到:“在完成本職工作外,我結合自身專業能力,結合工作組内的老師提出的需求,對組内工作流程進行了編程優化,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志願者王懷林談到:“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識别監控錄像這項工作。記得有天晚上淩晨兩點接到了電話,要緊急随隊前往白雲區公安局開展識别監控任務。第一次去公安局内部,還是作為工作人員,心裡的激動幫助我克服了睡意,可是事情并不是我想的那麼簡單。監控質量不高,人影來來往往,僅僅識别了兩天的錄像,就已經是次日晨8點,後來慢慢學習掌握了一些技巧,當天順利完成任務”。

  公衛青年是學習能力非常強、富有創造力、具有較高專業水平、能夠引領未來的一群進步青年。他們善于總結提煉,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經過多批次支援抗疫積累經驗,在學院兩度被抽調參與國家、廣東省疫情研判分析工作的醫學統計系的杜志成老師的指導下,我院抗疫志願隊員王勝浩、潘琰、張楠祥牽頭研究制定一套指導抗疫流調工作的技能指南——《太阳集团1088vip抗疫志願服務隊技能指南》,為流調工作提供技術指引。
 

 

三、衆志成城,共同诠釋廣州速度和溫度

通過參加抗疫,更堅定了青年朋友們對打赢這場阻擊戰的信心。

  衆志成城,抗疫隊員來自四面八方,但他們有着共同的目标。兩次參加抗疫的志願者劉勵坤談到:“第二次參加抗疫,使我更深刻感受到了什麼叫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們組有年輕有為的曉甯組長、和藹可親的廣莉姐、擁有最強大腦的女神譚博士、活力十足的岑哥、幽默的昭南哥、憨憨的翰文弟弟、甜美的紫晴妹妹,以及抱着出來學習和見世面的想法的我,我們來自8個不同單位,因為抗疫需要,臨時組成了流調3組,一起在廣州市白雲區流調作業中心晝夜奮戰”。

  抗疫得到人民群衆的理解和大力配合支持。志願者劉婷婷說:“我作為流調人員撥打了很多密接、次密接的電話,有時在午後,也有時在淩晨。由于信息不同步,很多涉疫人員可能已經多次接到流調電話詢問相似的信息,他們仍舊能支持我們的工作再次叙述近日行蹤經過,這讓我感到大家都在齊心協力,共同擊退疫情。記得有一位被判密接的檔口店主,她說她一直很支持流調工作,接到消息後就再也沒外出,有人送物資過來,也隻讓他送到門口再自取。記得有一位半夜接到我電話的老爺爺,他沒有不滿反而對我說了同樣的話——我很支持你們的工作”。

  志願者朱樂玮說:“在電話流調中,記得有一次我負責聯系一位從上海來的60多歲的一位老人家,了解到他正在醫院診療,聲音比較虛弱,加上打電話的時間比較晚,我便很快結束流調不再打擾他休息了,第二天我突然收到這位老人家的來電,他覺得自己可能由于前一天晚上有點迷糊有一些信息沒有提供所以又打電話給我确認,他的積極配合讓我一下子内心十分感動,有廣大人民群衆的配合支持,我仿佛看到了打赢疫情這場戰争的曙光。

  志願者陳雅談到:“這是一場特别的經曆,讓我體會到了廣州速度和廣州溫度!我還記得當時接到一對同患新冠的夫妻的流調任務,夫妻二人口音很難辨别,老師們還是耐心地教他們如何調取支付記錄,引導他們回憶每天的活動軌迹。老師們也是神探,當時需要核實這對夫妻在核酸檢測現場前後二十人的名單,可恰巧正好被雨棚遮住,四條隊的核酸檢測排隊情況無法得知。老師們通過分析錄入核酸信息時間,推斷每條隊的分配情況,輔以電話詢問,最終從150餘人中成功鎖定這20人!”

  志願者王肖傑談到:“在整個支援過程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天我流調了一位已經被封控在家中的獨居老人,這位老人因為同一樓層出現了确診病例而被賦紅碼,由于缺乏對紅碼含義的準确理解,這位老人以為自己确診了新冠肺炎,擔心得一天都吃不下飯,在我的耐心解釋下,老人家才理解紅碼并不代表着确診新冠,隻是代表了她是高風險人群,在經過隔離以及多次核酸檢測後,健康碼将會恢複為綠碼。工作結束後老人對我說,‘謝謝你這麼耐心地解釋給我聽,我心髒不太好,受不了這樣的刺激,如果不是你打電話來,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當時我瞬間就覺得自己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抗疫志願者們就這樣時刻被感動着,被鼓勵着。那一刻,他們和來自四面八方的抗疫隊員緊緊依靠在一起,他們和被流調的人民群衆緊緊團結在一起,他們深刻體會到了,衆志成城,團結就是力量,他們堅信,打赢戰争指日可待,他們決定,繼續為抗疫發光發熱。

  馬瑞說:“公安、交通、社區服務人員、後勤等工作人員都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因為所有人的共同堅守,所以我們信心十足!” 

  正是公衛人的無私奉獻,各有關部門的協同努力,人民群衆配合支持,才堅定了我們打赢這場戰争的信心。
 

四、不負韶華,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奔跑

  他們團結友愛,共克時艱。志願者李美嬌談到:“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張文軒師弟。剛認識張文軒其人的時候:一頭炸起來的頭發,給人一種叛逆、張揚的感覺。真正熟悉起來,是在南沙。我們有一批流調電話要打但缺乏經驗。于是張文軒主動挑起大梁,開始對我們進行現場培訓,激情澎湃地講述了流調電話的具體流程及注意事項。他就坐在我的對面,看着他對着手機滔滔不絕的蹦出一連串的流調專業問題,不知不覺,自己的工作勁頭都被他帶動起來。事後,周萌還打趣張文軒,說他寫通訊稿不擔心字數不夠,就擔心字數限制他的發揮。張文軒就是這樣一個樂于助人、有耐心、熱情洋溢又工作認真負責的小夥子”。
 

五一期間支援花都區疾控小分隊出發前合影


  他們就是這樣一群熱愛公共衛生事業、無私無畏、勇于擔當、服務意識強、專業能力高、團結友愛、追求卓越的公衛青年。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人民大學時強調,廣大青年要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範踐行者,向英雄學習、向前輩學習、向榜樣學習,争做堪當民族複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時代洪流中踔厲奮發、勇毅前進。可喜的是,我們看到一批批的公衛青年正在戰疫中茁壯成長,正在朝着總書記指明的方向砥砺前行,他們是新時代的“複興棟梁、強國先鋒”。他們高舉五四的“火炬”,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奔跑,争取跑出當代青年的最好成績!
 

五一期間支援廣州抗疫部分志願者合影

 



廣州日報:抗疫中的“五一”假期, 中大公衛青年這樣弘揚“五四精神”
撰稿:謝金華
初審:王燕芳
審核:夏敏
審定發布:範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