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專題教育學習 | 師德優秀典型先進事迹之一:“人民教育家”于漪
于漪,這是一個在談到新中國語文教育思想變革時不得不提的名字,也是無數中國教師心中的偶像。68年的從教生涯,于漪用“站上講台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自己的語文教學之路。“教文育人”“德智融合”等主張在全國産生重大影響,被譽為“育人是一代師表,教改是一面旗幟”。
開設公開課近2000節、培養三代特級教師、著述數百萬字……如今已91歲高齡的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人民教育家”于漪,依然以奮鬥姿态站在教育改革和教師培養最前沿,踐行着“讓生命與使命同行”的铮铮誓言。
語文教育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在她教過的學生中,有人在畢業十幾年、幾十年後,還能整段背出她當時在課堂上講過的話、寫在黑闆上的闆書;在她帶教過的老師裡,有人為了“搶”到前排座位聽她上課,竟不惜專門配副眼鏡,冒充近視眼……
于漪的語文課,就是有這樣的魔力。
“流利動聽,如詩一般,沒有廢話,入耳入心。”于漪的學生、原上海閘北區第二中心小學校長葛起裕說。

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語文教師,于漪帶着人民教師的初心和改革創新精神不斷探索語文教育的“秘密”。
1978年年初,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發表,興奮的于漪找到學校數學老師,告訴對方“這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們唱個‘雙簧’,你給學生講陳景潤的科學貢獻,我講陳景潤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這正是于漪“教文育人”思想的體現。在她看來,語文不僅是教孩子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更是在建設他們的精神家園,塑造其靈魂。20世紀90年代初,于漪撰文《改革弊端,弘揚人文》,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該觀點寫入後來的全國語文課程标準,深刻改變了語文教學的模式。
“每天早上走一刻鐘的路,就在腦子裡過電影,這堂課怎麼講,怎麼開頭,怎麼鋪展開來,怎樣形成高潮,怎樣結尾”——這是于漪對課堂教學的藝術追求;“怎樣與學生共建一幢立意高遠的精神大廈,啟蒙學生獨立思考、得體表達,成長為豐富有智慧的人”——這是于漪對語文教育的精神追求。
進入新世紀,于漪提出語文學科要“德智融合”,即充分挖掘學科内在的育人價值,将其與知識傳授能力的培養相融合,真正将立德樹人落實到學科主渠道、課堂主陣地,加強教師的育德能力,獲得全國教育界高度認可。
教師要為學生點亮心中明燈
到了耄耋之年,于漪研究起了周傑倫和《還珠格格》。因為她發現,孩子們都被他們“圈粉”了,而自己喜歡的一些比較資深的歌手卻很難引起學生共鳴。有學生直言:“周傑倫的歌就是學不像,好就好在學不像。”

這讓做了一輩子教師的于漪心頭一震。“我們想的和學生想的距離有多大啊!”她認為,一名好老師,就要有能力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教育絕不能高高在上,一定要‘目中有人’。”
走進學生的内心,是為了點亮一盞明燈。“教師的工作應該是‘雙重奏’,不僅自己的人生要奏響中國特色教育的交響曲,還要引領學生走一條正确健康的人生路。”
在新教師培訓中,于漪多次引用英國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來闡明觀點:首先心中要有月亮,也就是理想信念,去真正敬畏專業、尊重孩子,還要有學識,如此才能看透“六個便士”,看透物質的誘惑。“滿地都是便士,作為教師,必須擡頭看見月亮。”
走進學生的内心,還必須“一輩子學做教師”。“庸醫殺人不用刀,教師教學出了錯,就像庸醫一樣,是在誤人子弟。”于漪告訴青年教師,最重要的是在實踐中不斷攀登,這種攀登不隻是教育技巧,更是人生态度、情感世界。
從教生涯中,于漪總是想方設法讓青年教師盡快成長。她首創教師與教師的師徒“帶教”方法,組成教師培養三級網絡——師傅帶徒弟、教研組集體培養、組長負責制。在她的發掘和培育下,一批批青年教師脫穎而出,并形成了全國罕見的“特級教師”團隊。
目前,作為首都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師範院校的兼職教授,她又承擔起國家級骨幹教師培訓的重任。
教師這個職業,寄托着于漪一生的追求與熱愛。“我甘願做一塊鋪路石,讓中青年老師‘踏’過去。”她說。

“一身正氣”站在教改最前沿
于漪家裡有一本她專用的挂曆,挂曆上幾乎每一個日子都畫上了圈,不少格子裡還不止一個圈。她用“來不及”形容自己的工作,因為還有太多事情值得她“較真”。
當教育功利化現象愈演愈烈,家長忙于帶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校外補習班,學校隻盯着升學率的時候,她呼籲:“教育不能隻‘育分’,更要教學生學會做人。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
當看到小學生寫下“祝你成為富婆”“祝你成為百萬富翁”“祝你成為總裁”這些“畢業贈言”時,于漪感到憂心。“‘學生為誰而學、教師為誰而教’這個問題很少人追問,教育工作者應該在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動力方面多下點功夫。”
于漪還認為,中國教育必須有自己的話語權。她多次撰文說,任何國家的教育,特别是基礎教育,必須傳承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培養為本民族、本國建設服務的人才。眼光向内,不是排斥國外,而是立足于本國,以我為主。
從教近七十年,于漪從未離開講台。她臂膀單薄而一身正氣,始終挺着中國教師的脊梁。“當我把生命和國家命運、人民幸福聯系在一起的時候,我就覺得我永遠是有力量的,我仍然跟年輕人一樣,仍然有壯志豪情!”于漪說。
(本文來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号獲得者風采錄》)
來源:人民出版社
初審:朱淑明
複核:王燕芳
審核發布:範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