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故事 | 廣東圍剿“德爾塔”,離不開這支“特種部隊”

發布人:範趙钰 發布日期:2021-07-20

前言

  這是一場特殊的戰役,沒有人能置身事外。而所有參戰部隊中,有一支隊伍與衆不同:他們走的路幾乎最多,說的話幾乎最多,寫下的文字也幾乎最多;他們見過每一例感染者及密切接觸者,走過每一個疫情涉及的區域和樓宇。從感染者家中到隔離病房,及其行動軌迹涉及的每個地方,都是他們的戰場。這支特種部隊就是我們公衛戰士。

——吳曉程校友


  7月5日,随着中風險地區全部清零,廣東再次回歸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軌道。

  5月21日以來,這個全國經濟大省連續發生3起由新冠病毒變異株引發的境外輸入關聯本土局部聚集性疫情,成為我國内地最早迎戰德爾塔變異株的地區。經過1個多月的努力,6月30日,3起疫情社區傳播全部阻斷。

  這是一場特殊的戰役,沒有人能置身事外。而所有參戰部隊中,有一支隊伍與衆不同:他們走的路幾乎最多,說的話幾乎最多,寫下的文字也幾乎最多;他們見過每一例感染者及密切接觸者,走過每一個疫情涉及的區域和樓宇。從感染者家中到隔離病房,及其行動軌迹涉及的每個地方,都是他們的戰場。

  他們是流行病學調查人員。每次疫情暴發後,他們就化身偵察員,尋找病毒的蛛絲馬迹,摸清感染者之間看不見的傳播鍊;又化身戰鬥員,現場勘察調取痕迹,快速甄别密切接觸人員和場所。他們是情報員,要為省、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快速精準布防提供依據,避免引發更大規模傳播;也是教導員和宣傳員,動員公衆做好自身防護,共同防疫。這一次也不例外。

  “迅速鎖定感染源,精準查清傳播鍊。”鐘南山院士稱贊說,通過及時、高質量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基因測序溯源,廣州本次疫情涉及的167例個案均明确傳播鍊和流行病學關聯,傳播鍊條非常清晰。這也是我國應對Delta變異毒株社區感染的第一階段戰役中,廣東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之一。
 

一、“名偵探”秦鵬哲的1次破案

  5月25日晚上11點多,東風西高架橋正堵車。單向兩車道靜止的車流中,一道身影匆匆跑過,在汽車尾燈塗抹的紅黃幕布中留下一道灰色殘影。

  他是廣州市疾控中心流調專家秦鵬哲。20分鐘前,他接到廣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張周斌緊急電話:本土病例2天無新增後,發熱門診主動篩查發現宋阿婆和孫子疑似感染,要求他立刻趕到荔灣區支援流調。

秦鵬哲(後排右一)與公安聯合排查監控視頻

  秦鵬哲抓起包就往門外跑。為了節省時間,保持電話溝通,他沒有開車,打了一輛出租車。司機不小心開錯路,塞在高架橋上進退不得,情急之下他顧不得遵守交通規則,下車狂奔。路上他一直在和同事探讨流調方案,司機聽到後提出免單,他拒絕了,“但是我很感動,給了我力量。”

  “秦鵬哲是廣州經驗最豐富的流調專家之一,幾乎全程參與了2020年以來廣州疫情防控的流調工作。不久前才被調去負責慢病管理,暫時離開疫情防控一線。”張周斌說,當晚疫情升級,為應對接下來的高強度流調工作,他緊急抽調秦鵬哲等一批專家趕往一線現場。

  碰頭會時間非常短,不到12點,秦鵬哲和同事許聰輝、荔灣區疾控中心副主任蔡明偉等趕到鶴園小區,穿上防護服,進入隔離區,對宋阿婆一家開展流調。

  從既有的流調記錄看,宋阿婆不是指示病例,她的孫子才是——指示病例即疫情中符合病例定義且最早發現和報告的病例, 宋阿婆是帶孫子到發熱門診看病時,與孫子同時篩查出的,所以既有資料認為她是孫子的密切接觸者及感染對象,隻是因為孫子年幼,宋阿婆和兒媳雷某成為主要詢問對象。

  隔離房間不大,一下子進來4個人,加上對病情的擔憂,宋阿婆有些緊張。秦鵬哲和她拉起家常,安撫老人情緒。才問了幾個問題,他就發現了異樣。

  “根據工作指引,我們要從指示病例發現日期前推兩天,進行密接及次密接甄别,明确重點場所,供疫情指揮部實施隔離管控和采樣檢測。”秦鵬哲回憶,孫子一直由宋阿婆帶,很少與外人接觸,他懷疑宋阿婆可能是更早的感染者,“我問老人家,近期有沒有生過病,她說沒有。我又問,近期有沒有買過藥,老人突然想起,前兩天确實買過藥。”

  微信支付記錄也證實了這一說法,秦鵬哲立刻緊張起來,追問為什麼買藥,買的什麼藥,是不是感冒藥。老人說,買的是常備藥。“感冒藥也是常備藥,買藥說明以前的藥沒有了,很大可能就是吃了。”他說,經過引導,宋阿婆這才想起來,原來她22日就感覺不舒服,吃過兩次感冒藥,藥沒了才重新買。

  預期的傳染鍊條一下子出現反轉,基本可以判斷,宋阿婆22日已經發病,并傳染給了孫子。進一步詢問他又有了更大發現,發病當天宋阿婆還去了住在海珠區的媽媽家吃飯。“疫情有可能外溢到海珠區!”秦鵬哲一下警覺起來,立即走出病房給張周斌打電話。後者正在通話中,他立刻在粵政易微信群裡說明情況。1分鐘後,張周斌來電确認,随後向廣州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彙報。

  當晚,海珠區啟動重點區域核酸排查。事實上,25日海珠區發熱門診排查發現的感染者宋某,就是宋阿婆的娘家侄女。後來,宋阿婆娘家又有3人确診,包括92歲老母親梁阿婆。由于防控及時,疫情沒有出現更大規模擴散。

  當晚的流調也助力佛山市疫情防控。流調中,宋阿婆兒媳雷某說,自己5月24日曾去佛山參加了一場培訓,蔡明偉立刻通知佛山市疾控中心。佛山連夜排查甄别,将雷某的密接者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省衛生健康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一級巡視員黃飛随省領導連夜赴佛山督導。27日,一同參與培訓的王某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成為本次疫情佛山第一例本土感染者。

  秦鵬哲和戰友等人化身偵探,憑借着職業敏感和經驗,抓住了唯一的一個線索,明确了傳播鍊條,排除了多點暴發的可能。而這隻是廣州本輪疫情中流調工作的一個小片段——從廣州1個月的防控經驗來看,分級分類防控起了決定性作用,而分級分類防控的背後,離不開科學、迅速的流行病學調查支撐。
 

二、挖地三尺,給防控留下充足時間

  讓我們把鏡頭拉回到戰鬥伊始。

  5月20日下午,家住荔灣區龍津街道錦龍社區的郭阿婆因身體不适步行至荔灣區中心醫院就診,并按廣東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進行核酸檢測,初篩陽性。後經基因測序顯示,她感染的病毒為近期出現的德爾塔變異株。

  廣州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立即啟動疫情處置工作機制,組建聯合流調專家隊伍,全面細緻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省疫情防控指揮部領導迅速趕到現場部署防控工作,并成立工作組,由廣東省衛生健康委一級巡視員、時任副主任陳祝生帶隊常駐荔灣區。不到2個小時,荔灣區便完成了患者轉運、初步流調等工作。

  流調是疫情處置的靈魂,也是尋找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的關鍵。通過流調及時掌握疫情,對研判分析疫情、制定防控措施至關重要。

  5月21日,廣東省委常委會暨省新冠肺炎防控領導小組(指揮部)召開會議,要求深刻認識疫情防控長期性、複雜性,堅持以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細而又細落實好流行病學調查等工作。

  “前3天基本沒睡過覺。” 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的流調專家蔡明偉回憶,因為對廣州市“外防輸入”壓力下零星散發病例有所準備,且經過2020年的鍛煉,大家都有着豐富經驗。得益于市疾控中心新冠疫情防控專班的支援,和省疾控中心專家的現場指導,流調取得一定成效。

  5月21日18時50分,荔灣區根據流調确定的密接信息,通報茂名排查在餐廳為郭阿婆送餐的服務員姚女士。24日姚女士核酸檢測陽性,但得益于提前發現并納入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未出現擴散風險。

  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後,廣州就組織衛生健康、公安、社區工作者等力量,成立聯合流行病學調查隊,圍繞涉疫重點場所、重點人群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實行“一例一案”“一場所一案”,形成一套成熟的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舉措,全市病例主動排查率長期保持100%。作為聯合流行病學調查隊的核心力量,廣州市疾控中心新冠疫情防控專班作出了突出貢獻。

  “新冠疫情防控專班是2020年成立的,全程參與了廣州市疫情防控工作。進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階段,人數削減為38人,但一直在運轉。”張周斌說,專班被作為黃埔軍校,組織中心員工輪訓。随着新人成長,老将秦鵬哲、劉慧等先後返回常規業務崗位,有任務可以随時上陣。

張周斌組織流調隊員培訓

  流調的核心是溯源,從時間長河中打撈真相,工作繁瑣而細緻,需要時間打磨,而時間和病毒不等人。“我們已經很快,也做得很細緻。”張周斌說,Delta變異病毒依然讓人措手不及,特别是宋阿婆和兒媳、孫子的确診,一下把戰線從龍津街道拉到白鶴洞街道,甚至是海珠區和佛山。

  “哪怕再給我一次機會,都沒信心在前期就把宋阿婆找出來。”把監控視頻翻來覆去看了幾遍後,張周斌也有點無奈。宋阿婆與郭阿婆基因測序相同,兩人5月19日同在又一間餐廳喝早茶,“雙方互不相識,吃飯時隔了幾張桌子。僅有的交集,就是宋阿婆曾從郭阿婆身邊走過,兩人在衛生間共同停留約90秒,這已經超出了現場流調人員根據既往經驗能甄别出來的範圍。”

  “傳播速度非常快,傳播力很強。傳播速度快,是此次疫情和以往疫情最大的不同;傳播力強則體現在通過共同吃一頓飯、短暫的非直接接觸就可以造成病毒傳播。”5月27日,在廣州市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張周斌特别介紹了流調發現的德爾塔變異株特點,希望引起群衆的重視,做好自我防護。

  傳播速度有多快?一是10天傳播5代病例,二是最短傳播案例隻有14秒。

  特别是第二點。廣州市日前公布了一個流調專家多次查閱的監控畫面,裡面是第三代病例黃某曾與第四代病例魯某的接觸細節:5月25日,兩人在鵝公村用餐,分别進入鵝公村衛生間,雙方在無肢體接觸情況下,14秒就完成了病毒傳播。畫面顯示,黃某走出廁所時并未佩戴口罩,走出數米後才戴上。

  面對這一新情況,省疫情防控指揮部領導也特别強調:“流調越來越緊,難度很大,要再挖地三尺,給疫情防控留下充足的時間。”

  省衛生健康委迅速組織增援,5月27日從各地市疾控部門抽調180多名流調骨幹,與前期到位的省、市、區流調人員,以及廣州市公安幹警組成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團隊。秦鵬哲總負責,同事陳宗遒和韓志剛、劉慧等被任命為隊長、副隊長。在廣州市疾控中心,還有一批專家組成數據分析報送組,聯合與病毒競速。

  為了及時、全面、動态排查涉疫人群,廣東創新性采用了“圍追堵截”策略,即追密接和次密、堵重點場所的潛在密切接觸者、截風險場所可能暴露人員、圍可能遺漏的潛在風險人群,将流調排查範圍一層層擴大。“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最多隻傳染了兩代,基本隻需要追和堵。”劉慧說。

  本輪疫情之前,流行病學調查隻需将感染者發病日期前推2天,期間接觸的家人、同事,以及1米之内一同吃飯、開會的人,屬于密接。但針對德爾塔變異株感染病例,廣東及時更新了密切接觸者的概念,要求時間前推4天,在同一個空間、同一單位、同一建築與感染者曾經相處的人,都是密接。

  按照國家規定,流調報告必須在24小時内完成,他們幾乎每次都是4小時内就完成,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隊員深夜開展流調

  “根據流調結果,我們發現本輪疫情有幾個特點:一是感染者存在一定程度區域聚集;二是密切接觸者還有密切接觸者的密切接觸者;三是續發病例涉及的人群構成和活動場所的類型比較複雜。”張周斌說,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和疫情防控的需要,廣州市提出了三個層級的分類分級防控方案,以期跑在病毒前面。

  第一個層級是病例較多且出現聚集性疫情、傳播風險高的街道,作為防控核心圈,實行的“内防擴散、外防輸出、嚴格防控”的剿滅策略,重點排查,确保早發現和防外溢。第二個層級是第一層級之外、存在一定的社區傳播風險的荔灣區其他區域,以及越秀、海珠、白雲、番禺的部分街道、社區,作為防控警戒圈,實行“内防擴散、高效防控”的圍堵策略,避免聚集和降低感染風險。第三個層級是核心圈和警戒圈以外的全市其他區域。

  5月29日,廣州市發布第13号通告,正式實施分級分類防控,織緊了一張密集的防疫網。此後,随着疫情發展加大防控力度,實行芳村區域封控管理等,這張網越織越密,最終扭轉了戰局。
 

三、流調是疫情防控的眼睛,必須守好第一道防線

  “廣州人口多,經濟發達,人流物流活動大。加上天氣炎熱,室内開空調更容易造成傳播,密接很多,找起來需要花費很大精力。”廣州市疾控中心專家,現場流調隊副隊長韓志剛回憶說。

  現場流調隊分成13個小組,每隊配置12-13人。“最初,我們按去年模式,實行分片區管理。很快我們就改為派單制,來一個病例派一組人,一個組一個病例從頭跟到尾。”韓志剛說,派單時會兼顧病例之間的聯系,比如病例來自同一個家庭,就盡量安排一個小組跟進。

  随着科技發展,傳染病救治手段已今非昔比,但流調不同,仍舊需要一個個奔波忙碌的隊員完成海量的調查和分析任務,是真正的“人肉搜索”。他們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一有空就組織“回頭看”,唯恐放過一絲漏洞。

  6月7日淩晨,第6組組長李順銘接到一個流調任務,病例住在荔灣區東沙街道,與被封控管理的白鶴洞街道不足3公裡。初步流調顯示,他是另一位感染者的密接,3日自行申請居家隔離,自述5日出現咳嗽症狀。

  “我們前推4天排查密接,時間是6月1日。然而,進一步查詢核酸檢測信息發現,他的采樣時間是6月4日,比自述發病時間還要早1天。我們迅速調整追溯時間,發現他5月31日去過一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拿藥,甄别範圍一下子擴大了數倍。”李順銘說。

  “後來我們發現不是外溢,病例也沒有傳染給其他人,才松了一口氣。不過也給我們提了個醒,一定要加強信息核實。”他接着說。在這個病例身上,德爾塔變異株的複雜性也更加顯現,大部分感染者接觸3-4天就被篩查出來,但該病例從25日接觸到4日核酸采樣結果呈陽性,已經過去了9天。

  流調工作最怕的是遇到擴散、外溢等不可控情況,最希望的則是能夠快速掌握有效信息。在排查一位病例發病前去過的餐廳時,有位店員正好請假,沒有被列入密接範圍。“綜合之前的經驗,餐廳的感染風險很大。但餐廳及時提供了監控視頻、工作人員清單和消費記錄等資料。”李順銘說,公安協查加上這些材料,很快将該店員列入密接組織排查。

  每個流調小組追蹤的病例都是獨立的,提交流調報告後,重點場所及流調風險快速分析小組會對其進行專門分析。“A病例和B病例可能是不同的隊伍在調查,我們通過流調報告提取病例的活動軌迹,形成數據庫,看兩個病例是否交集,能夠給現場隊員線索,再去甄别。”組長馬曉薇說。6月8日淩晨,廣州公布144個涉疫重點場所或小區,原始數據便出自她負責的小組。

  最初,廣州疫情現場流調隊辦公室設在荔灣區疾控中心的一個會議室,随着支援人員陸續抵達,全隊搬到荔灣區體育館,這裡距離疫情風暴中心芳村很近。

  體育館白天幾乎看不到人,深夜卻人影憧憧——隊員白天在外排查,深夜陸續返回,讨論病例信息、看錄像甄别密接、撰寫流調報告等。牆上的黨旗和桌面的資料,見證了隊員們的努力和辛苦。由于每天都是連軸轉,經常有隊員說着說着,不知不覺地睡着了。

隊員們讨論流調情況

  “我看着真的很心疼。”秦鵬哲說,疫情最嚴重時,流調隊員連續10天每天隻睡四五個小時。但從上到下,縱使疲憊不堪,也沒有人從前線退下,有時實在支撐不住合衣倒在凳子上小眯一會,又馬上投入工作。

  第7組組長古羽舟數了一下,自己至少7個夜晚徹夜未眠,最累的時候是随隊長陳宗遒出發支援南沙。為了快速摸清傳播鍊條,他連續戰鬥了兩三個通宵。一向愛幹淨的李順銘根本騰不出時間洗澡,“一次我連夜排查到早上6點,回去躺下不到1個小時,新任務就來了。”

  也有感覺熬不住的時候。負責現場統籌的韓志剛記得,有一天病例很多,他不停打電話溝通協調,全身都是虛汗,講話越來越沒力氣。擡頭一看,體育館空空蕩蕩,所有的隊員都已經派出去,留守的幾位隊長也忙個不停,沒人注意到他的異樣。他幹脆沒驚動别人,自己強撐着,直到戰疫結束才當成花絮來說。

  為了調節超負荷的工作量,隊員們偶爾也會發些無關緊要的小牢騷,“人這麼多,蚊子怎麼還這麼多!”“好餓啊,不想吃XX快餐了,換陶陶居!”“别去陶陶居,郭阿婆都沒去”……短暫的輕松後,又馬力全開投入到戰鬥。

  “有時晚上到家已經淩晨3點,回家後還電話不斷。”廣州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唐小平回憶,疫情發生後,他被任命為廣州市疫情防控指揮部流調組組長,随之啟動白加黑的工作模式,直到6月11日被任命為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新冠肺炎救治臨時黨委書記。“流調是疫情防控的眼睛,必須守好第一道防線。”他說。

  同樣的忙碌和堅守,也出現在深圳、東莞等地。東莞市流調組2分隊隊長吳德元等人甚至先後參加了深圳、廣州和東莞本地的流調工作,在三地之間奔波。省疾控中心專家何劍鋒、宋鐵、李豔、李劍森、康敏等分别前往廣州、佛山、深圳和東莞等地指導,共同守衛家園。
 

四、流調戰線上的隐形戰士

  現場流調人員不舍晝夜奔忙,後方還有一批隐形戰士:在廣州市疾控中心的疫情防控指揮中心,80多人組成的數據分析報送組也全天候運轉。

  該組下設9個小組:協查、入境、結果報送、風險評估、信息日報、數據分析、密接、信息溝通等,接到初篩信息,每個小組都根據各自職責,分别開展數據核查、密接信息管理、風險評估,為政府提供決策依據。

  “現場流調是點,數據分析是面。”組長羅雷說,從大量的流調報告中提煉重點信息,對每個階段的風險點作出精準分析,壓力和難度都不小。為了打造一支有戰鬥力的隊伍,他從去年防境外輸入引發本土疫情開始,就有意識培養隊員在各組輪轉,通過以舊帶新,快速熟悉各崗位工作職能。

  李科每個小組都待過,是最熟悉業務的專家之一,本輪疫情期間是數據分析小組組長,負責整理病例信息、繪制傳播關系網、建立數據分析平台,推動疫情分析高效快捷。他和組員24小時在線,用極緻的耐心和細心保證數據準确、無誤,白加黑的工作模式,被稱為堅強的“數據守夜人”。

  數據分析小組副組長陳純負責繪制傳播關系圖,這是她5月27日自學的技能,作品卻得到領導和專家的多次肯定。

  “每增加一個病例,我都要閱讀流調報告,梳理病例活動軌迹、追尋可疑暴露點,與現場流調人員緊密溝通,厘清傳播鍊條。同時還參考融入了基因測序結果。”她說。最初關系圖是橫版,随着病例增多又改成更容易呈現的豎版,為此她坐在電腦前全神貫注畫了一個通宵,起來時發現身體都是軟的。

  關系圖是不斷修改完善的,有時一次新的流調發現,小半幅關系圖可能都要推倒重來。最大的一次改動是以黃某為代表的三代、四代病例傳播關系。

  初步流調認為,黃某是第四代病例,是在開心人家被感染的。然而,她在繪制傳播鍊條時卻發現,部分感染鍊并不清晰。向專班彙報後,風險評估小組技術指導馬钰和現場流調隊立刻組織重新查閱監控視頻,最終發現,鵝公村才是更早更大的風險點,“相當于把之前三代和四代的傳染鍊條全部推翻了。”

  馬钰也是第一批常态化疫情處置專班成員,一個多月前才調回科室。疫情發生後,張周斌再次點将,負責完成每日風評報告、專項評估報告、周報、疫情分析報告,以及臨時彙報材料的信息收集和撰寫。“因為要給政府精确決策提供參考,每一份報告都必須精準嚴謹。”她說,流調信息随時都會出現變化,如果分析得不清晰、不準确,都可能影響到決策出現偏差。

  以疫情風暴中心的白鶴洞街道為例,封控管理後仍有病例發現,馬钰等專家現場考察評估認為存在社區感染風險,建議嚴格管控。後來,國-省-市三級研判也提出要在社區管控方面進一步嚴格,6月6日起,白鶴洞街道重點風險人群2000多人轉運到集體隔離點進行醫學觀察。

  走進指揮中心,辦公桌上放着厚厚的流調報告,筆記本裡是記載着密密麻麻的信息,電腦裡運行着不同的軟件。“隻有了解對手才能戰勝對手,隻有分析準确才能給黨委、政府決策提供準确依據,不失時機地阻擊疫情。”張周斌說,這是一份相對枯燥的工作,但每個人都“樂在其中”。

  實驗室結果報送小組組長範淑君計劃去年初回山東老家擺婚宴,結果疫情暴發;今年剛想請假,再次遭遇疫情。兩次她都毅然決定推遲婚禮,投入戰鬥。“同事都怕我再提結婚了,每次一提都出事,他們甯肯不喝我的喜酒。”她笑着打趣。

  數據分析報送組的另一位組長陸劍雲和妻子馬曉薇也是同事,去年抗疫,兩人并肩在前線奮戰100餘天,3個月僅見了兒子一面。如今廣州本土疫情再起,他在後方,妻子在現場流調隊,又一次共戰新冠。現在兒子5歲半了,沒有父母陪伴在旁,也不怎麼哭了。父親節那天,幼兒園錄了一個小視頻,老師問爸爸什麼時候最厲害,鏡頭下的小男孩抿着唇,低下了頭,好一會才說:“(抗擊)疫情的時候最厲害。”
 

五、“快、狠、嚴、擴、足”要訣裡的流調

  “面對這次更加狡猾的病毒、更加來勢洶洶的疫情,全省衛生健康系統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廣東工作組的大力指導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尋求防控策略、防控路徑和防控方法,不斷深化對變異病毒傳播規律的認識,不斷調整完善疫情防控政策措施,全力打赢這次疫情防控硬仗。”廣東省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醫療救治組組長、疫情防控組組長段宇飛說。疫情發生後,省主要領導迅速作出指示,啟動應急響應,部署疫情處置工作。堅持提級指揮,省領導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調度指揮。廣州、深圳及相關地市報告疫情當天,省衛生健康委立即派出由委領導帶隊的常備工作組駐點指導,設立流動指揮車直插疫情相關地市一線,并派出疾控和流調兩支專家隊伍現場指導,确保組織領導和指揮體系高效協同、快速響應。

  回顧這次疫情防控曆程,段宇飛強調,廣東主要是在“快、狠、嚴、擴、足”五字防控要訣上下功夫。

  其中,“快”字訣包括堅持和落實衛生、公安同時趕赴現場、同時開展調查、同時處置疫情的“三同時”聯合流行病學調查機制。随着對病毒傳播規律認識的深化,制訂三版新冠病毒關切變異株本地疫情應急調查處置指引,提高流調、排查、管控工作标準和要求,實行核酸檢測陽性人員同步送院、同步複核、同步流調、同步管控的“四同步”處置機制。強化社區“三人小組”作用,推動流調、排查、管控等防控措施在基層神經末梢落地執行,織密織牢基層防線等。

  “狠”字訣強調充分運用詢問調查、大數據排查等方法,全面查明可能的感染源和潛在風險。一旦有初篩陽性個案,立即開展應急處置和流行病學調查。

  “足”字訣強調全省一盤棋,調度全省最優質資源、最強技術力量,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工作,其中緊急抽調13個地市及委直屬單位流調隊員296人,支援廣州、深圳等市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密切接觸者排查等工作,“省、市、區流調隊伍無縫對接,疾控公安後台合署辦公、前線混編作戰。”

7月1日,數據分析報送組集體觀看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

  “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廣東疫情防控‘外防輸入、内防反彈’壓力仍然很大。”段宇飛說,全省衛生健康系統将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各項部署要求,堅持底線思維,以小概率思維應對大概率事件,慎終如始、鉚足精神、迎難而上,落細落實各項疫情應急處置措施,堅決維護來之不易的抗疫戰略成果,努力維護人民群衆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


文中所提的康敏、吳德元、李科、陸劍雲、劉慧等均為我院優秀校友。
 



來源:人民日報(責任編輯,賀林平)
初審:周天蓉
複核:王燕芳
審核發布:範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