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一線之校友故事 | 張麗華:一名馳援武漢的黨員情懷
校友簡介:張麗華,中共黨員,1993年畢業于中山醫科大學醫學營養系(現為太阳集团1088vip營養系),主任醫師,現任東莞市松山湖中心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曾參加抗擊“非典”,所在科室獲“嘉獎集體”。現在湖北武漢漢口醫院,為廣東省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隊員,抗擊新冠病毒肺炎一線工作!
得知東莞需組建醫療隊奔赴武漢,東莞市松山湖中心醫院傳染病學主任醫師張麗華當即就報名了。作為廣東第二批支援湖北疫情防控醫療隊的一員,張麗華是一位有23年感染類疾病從業經驗的專家。在2003年非典疫情防控期間,她無懼走進隔離病區;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東莞聚集性爆發,作為感染科主任的她更是帶領着醫務團隊出色完成了治療任務,全部患兒治愈出院。

1月28日出發去武漢前她不禁落淚,這淚水既有對家人的不舍和愧疚,更有一名醫護戰士的義無反顧。她的父親是一位有5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已八十歲高齡了,特别支持她這次去湖北支援,給予了她很大的鼓勵。由于此時在日本讀書的兒子正面臨一場考試,她為了不讓兒子分心特意隐瞞了這次行程。

疫情當前,正處于第一線的她來不得一絲松懈。“保護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救治别人。”在張麗華前往漢口醫院支援的随行日志中記載,雖她每次進入隔離區的時間是4小時,但在進入隔離區前需要嚴格地按照步驟穿着防護服,僅僅穿一次防護服就要花費大半個小時。因為當班的同事之間要互相檢查,不能漏出一絲一毫的皮膚,以防感染。而由于進入病房區的防護服已被污染,所以脫防護服比穿更重要、更講究。每脫一件物品,她就需要手部消毒一次,認真把每一步做到位,确保零感染。
![]()
|
![]()
|
張麗華得知漢口醫院的許多醫護人員都已超負荷工作,累倒也依然堅守崗位,她更深刻明白到自己此行的意義:“至少可以為他們分擔點病人,分擔點壓力。”
她曾在2月9日的值班日記中寫道:今天是下午的班,這一班有幾個病人都讓我記憶深刻。
進了病區沒多久,護士就通知,病危的18床要搶救。她是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女性。我趕緊快“走”過去,穿着防護服,行動會笨拙些。病人呼吸急促,神态慌張,瞪着眼睛不停喊“我胸悶,我胸悶”,不停呻吟,血氧掉到88%。我們檢查了吸氧管道,沒問題,而且是高流量通氧。看來是病人的不适,導緻煩躁,煩躁導緻耗氧增大,血氧飽和度下降,更增加了不适。我們醫生一邊開鎮靜藥,一邊給予安撫,讓她熬一熬現在的不适,堅持有規律的呼吸,不要慌。慢慢地,她沒那麼慌張了,按我說的去做了,血氧升到93-94%。她說要喝水,但我喂她,她才喝一口。于是我每隔半小時去喂她一口。等我快換班的時候,她在鎮靜藥的作用下睡着了,血氧升到100%。我心裡的一塊石頭落地了。我還記得,幾天前是在我的班上給她把病重改為病危的。她丈夫前來簽字時,聽到我的病情介紹,馬上眼睛紅了,一再哀求我要盡力搶救,她還那麼年輕,要我給她多打丙球,家裡怎樣也會供足。

另一個是全區醫護人員都熟悉的U6床,一個中年男人。他焦慮不安的表現已經被很多人寫入日記了。他經常用手機了解新冠病毒肺炎的信息,大大小小的,醫學界的、政府的、媒體的,他估計是醫務人員的家屬,因而了解很多醫學知識。他知道氧療非常重要,然後會擔心換氧氣瓶時有片刻中斷,擔心對他造成影響,擔心我們不能及時發現氧氣瓶的氧用完,沒有片刻消停地動來動去,看這看那。醫生查房時會問很多問題,問,他是不是要轉火神山醫院?轉金銀灘醫院?這裡的氧壓是不是不夠?等等。還時不時拿起手機,用自拍鏡頭看他床頭的心電監護儀,越看越焦急,越焦急,氣越促,血氧越往下掉,結果在我的班上掉到77%。我明白,他的主要問題是焦慮,于是以溫和、堅定的語氣疏導他、告訴他,“雖然現在沒有特效藥來對付這種病毒,但是人體的免疫力是有可能戰勝病毒的,很多輕症的病人根本沒來醫院,自己在家休養,病也好了,所以你現在要做的是怎樣調高自己的免疫力,而不是去看心電監護儀,看了也提高不了免疫力”。說着說着,他把右手伸向我。我馬上握着他,堅定有力地握着,給他信心。然後繼續跟他說他現在用氧氣瓶,加上制氧機的氧,氧壓足夠,他要做的是閉上眼睛,有規律地調息,把這些氧吸到肺裡,調息也能增強自身免疫力。他真的做了,但閉一會又睜開。我還在那裡,過一會我就跟他說,“你看血氧飽和度上來了,現在81%,……現在83%。”他慢慢相信了,有了信心,平靜了下來。我離開病區前,特意又看了他,告訴他87%。這個數字也令我一陣驚喜,我沒想到自己的安撫能起到這作用,他在我們接管以來也就81-84%之間,偶爾還會下跌,還真沒見過87%這高度。
因為這班在病區裡呆五個小時,有了更多的時間。于是我除了查看病危的、新收的之外,對幾十個重症都查看了一遍。那個12床的老太太一下子就認出我來了。她很欣喜地說,你是張醫生嗎?你怎麼那麼長時間沒來看我呀(我們後來分組,她不在我這組。有時候我上夜班,就不打擾睡下的病人)。我也很欣喜地看到,她不再卧床了,站在床邊稍微活動,精神好了很多,也欣慰她那麼記得我。

特殊時期的病房,沒有家人的陪伴與照顧,隻有醫護幫忙、病友間的幫忙,陌生人之間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許多,變得感人;特殊的病,令親人間更珍惜彼此,活着團聚變成他們之間唯一的期盼。“他們诠釋着“患難見真情”,也正是這些真情,推動着我們竭盡全力去救治,以期減少疫情造成的家庭破碎。”張麗華感歎,目前共同的努力已經取得初步成效,迎來了一個又一個病人的好轉出院,“讓更多的武漢人民康複回家,是我們最大的心願。”

張麗華說,我們的醫療工作,正如E.L.Trudeau醫師的墓志銘說的那樣:“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根據東莞陽光網2020.3.2報道《疫情之下見真情:你我雖萍水相逢,卻攜手為同袍》及相關資料整理采寫。
初審:朱惠蓮
複核:王燕芳
審核發布: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