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系

發布人:朱淑明 發布日期:2022-02-22

【曆史與現狀】
  原流行病學教學組籌建于1980年,從屬于衛生統計學教研室,1984年分離出來正式成立流行病學教研室。2002年原衛生統計學教研室與流行病學教研室合并組成醫學統計與流行病學系。2019年4月醫學統計與流行病學系拆分,組建流行病學教研室(系)。曆任教研室主任和副主任分别是:曲際山和花肇猛、王志瑾和花肇猛、王志瑾和陳忠良、張彩霞和徐琳;陳維清、陳裕明、盧次勇、張彩霞曾擔任醫學統計與流行病學系副主任,負責流行病學學科組的工作。現任流行病學教研室(系)主任為林華亮,副主任為劉躍偉。

【師資隊伍】
  教研室現有專任教師19人,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4名,均獲得博士學位。此外有研究員、副研究員和博士後多名,已形成結構合理的教學科研梯隊。

教授:陳裕明 盧次勇 張彩霞 徐琳 林華亮
副教授:肖蘇妹 張定梅 郭雅偉 劉躍偉 郭藍 張子龍 王瓊 楊音 徐仲之 王嬌 郭城 程志遠 鄧魁 王婉馨

【教學和人才培養】
  承擔太阳集团app首页臨床醫學五年制、臨床醫學八年制、預防醫學、衛生檢驗和檢疫等各醫科專業本科生《流行病學》課程,以及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公共衛生碩士《流行病學原理和方法》、《流行病學應用》、《流行病學原理》、《臨床流行病學》、《R語言在流行病學研究中的應用》等課程的教學工作。教研室參編多本教材和相關書籍,包括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流行病學》、《臨床流行病學》、《現代流行病學》和《流行病學研究方法與應用》等。指導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生專題實習、醫科本科生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本科生科研訓練活動。
  教研室通過教學改革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已逐步形成特色教學團隊和創新教學模式,如推行論文評閱法以克服本科生缺乏實踐經驗、不易理解流行病學原理和方法的弱點;實施課堂案例讨論、加強師生互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設課題研究設計課以促進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學以緻用的能力;多途徑全方位評估教學效果。此外,教研室将科研成果應用于教學中,充分利用科研資源提高學生科研能力。
  近年來,教研室招生規模為每年十餘名博士研究生,40-50名碩士研究生。研究生畢業去向主要包括:在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從事科研工作、預防醫學和公共衛生一線實踐工作、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在各大高校附屬醫院從事科研或專業管理工作,在各級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從事專業管理工作。
 
【科學研究】
  教研室圍繞流行病學研究領域取得豐碩成果,先後獲得包含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基金面上和青年項目等在内的多項國家級研究課題資助;以第一或者通訊作者在Diabetes Care、Journal of Hepatology、Lancet Public Health、J Am Coll Cardiol、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JAMA Pediatrics、Microbiome、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PLOS Medicine、BMC Medicine、Journal of Allergy & Clinical Immunology、Hypertension、Thorax等國内外權威期刊發表論文400餘篇。經過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和不斷沉澱累積,教研室已逐漸形成多個具有特色的學科科研方向。
(1)建立基于普通人群及特殊人群的前瞻性隊列研究。目前已建立“廣州居民健康研究隊列”、“乳腺癌患者生存隊列”、“結直腸癌患者生存隊列”以及相關隊列資料庫和生物樣本庫。
(2)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及行為問題研究并在國内外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截至2021年,在廣東省及全國部分省市開展七輪“青少年心理健康及行為問題的大型橫斷面調查”;針對兒童不良用眼等行為健康問題開展基于mHealth理念的随機對照試驗研究;同時針對青少年抑郁症狀等心理問題開展縱向研究,并聯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建立“抑郁高危人群及患者隊列”,建立相關生物樣本庫及APP,與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根特大學、以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精神病學系/藥理學系建立長期研究合作關系。
(3)面向大氣污染與健康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與廣州、上海、深圳、武漢等地多個高校和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廣泛合作,建立了我國不同地區的人群隊列研究分析PM2.5、O3等常見大氣污染物對呼吸、心血管和生殖等系統不同健康結局的影響及其疾病負擔,為大氣環境質量标準制定提供了科學依據。
(4)基于One Health理念開展人獸共患病、食品安全以及抗生素耐藥方面的研究,推動人類健康、動物健康和環境健康的和諧統一。在COVID-19、SARS、禽流感、狂犬病、登革熱、食源性疾病等傳播機制的研究和傳染病防控實踐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通過與美國、澳洲、加拿大及國内多個疾病防控機構、獸醫學、臨床醫療的廣泛合作,建立了基于One Health策略的跨學科、跨地區和跨部門的國際合作平台,建立人-動物-環境交界面的主動監測系統,為傳染病預測、預警和有效防控提供科學依據。
(5)在國内率先開展營養流行病學研究,自2008起納入4500例社區居民建立“廣州營養與健康研究”并進行三年一次的定期随訪,系統地收集和檢測膳食或體内營養因素,及多種健康指标如骨骼肌肉、體成分、心血管、脂肪肝、腎功能及腦MRI等指标。與西湖大學等機構合作,檢測隊列人群的功能基因組、人體代謝組和蛋白組,以及腸道宏基因組和代謝組等多組學資料,為系統地研究營養因素與健康的關系及其機制提供了研究平台。
(6)充分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開展多組學研究(如基因組、轉錄組、表觀遺傳組、微生物組、代謝組、金屬組等),把各類分子生物标志物應用于研究中,以更深入分析暴露成分和疾病亞型,對研究多種重大疾病的緻病機制提供了寶貴的數據資源。